在西安市西关正街,曾有这样一座建筑,它历经风雨、饱受沧桑,也有过辉煌,现在却悄然消逝,它就是西安市第四十二中学的前身——敕建冯恭定公专祠。
冯从吾(1557-1627),字仲好,号少墟,陕西西安府长安冯家村人。他出身士大夫家庭,自幼苦读儒家经典,研求宋明理学。是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与袁可立、高攀龙同科,官至工部尚书,监察御史。
明天启年间(1621—1627),权阉魏忠贤擅政,冯从吾不愿与阉党同流合污。万历二十年,他上书批评万历皇帝置军国大事于不顾,随意杖毙不听话的官员,万历皇帝羞怒,革去其官职。冯从吾也因此回到陕西原籍,在宝庆寺(位于今西安市南门里书院门街)旁开办关中书院,教授关学,也为科举考试培养人才开始了30多年的讲学生涯。
1627年,随着阉党与士大夫矛盾的激化,魏忠贤派爪牙到西安拆毁关中书院,砸碎了书院中供奉的孔子牌位,遭受侮辱的冯从吾最终病倒,郁郁而终。
崇祯元年(1628),明思宗朱由检铲除了魏忠贤阉党,下诏褒奖与阉党斗争而死节的忠臣。于是冯从吾被追赠为太子太保,追谥“恭定”。明崇祯二年(1629年)在今西安市西关正街建立“敕建冯恭定公专祠”用以祭祀冯从吾。
专祠于明末被毁,清光绪十四年(1888)乡贤柏景伟倡议重修,得到时任陕西巡抚陶模的支持,并奏请清廷将之纳入祀典,由每年春秋两季西安府、长安县两级官员带领士绅前往祭祀。光绪十六年(1890),又增设“少墟书院”于其内。翻开清代光绪末期舆地馆测绘的西安府城图,位于今天西关正街最末端的一组建筑便是少墟书院。由于这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公立书院,并且集贤臣祭祀、儒学教育、科举培训为一体,在当时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效法欧美日本,提倡新式的国民教育。少墟书院在当时的长安县知县叶春、士绅任廷琇主持下,更名为长安高等小学堂,成为西安地区新式基础教育的重要阵地,以后又更名为长安县第二高等小学堂。抗战期间,因西安屡遭日寇轰炸,学校停课,校址便被国民党空军后勤占用。1948年,空军后勤迁走,校址上又相继建立过空军子弟小学、私立文治中学和少墟小学等学校。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同志来西安视察,看到学校的凋敝景象,指示地方把学校办好。西安市教育局即开始创建西关中学,1958年后定名为西安市第四十二中学。
西安市第四十二中学曾以“冯恭定公专祠”为校门朝向西关正街,门前车水马龙,门内书声琅琅。这是一座典型的歇山式灰瓦顶建筑:圆木做成的梁架分散屋顶的重力,仅用于支撑的木柱就有5米高。门楣上一块石碑赫然刻着“敕建冯恭定公专祠”八个正楷大字。两扇木门组成的厚实沉重的祠庙式大门被漆成枣红色,上面装置有象征封建等级与权威的门钉。大门两旁设置有一对青石质的大型石鼓,椭圆形的外观素雅大方,没有繁复的雕刻,只在石鼓表面有一圈乳钉纹装饰。跨过大门,就进入前院,而前院建筑也是专祠唯一保留下来的一部分。门内左侧有一株130多年的白丁香树,树冠茂盛,树干倾斜而粗壮,每当开花时节白色花朵散发出满院清香。青砖铺就的甬道因年深而布满青苔,两旁排列着参天的古柏、古槐,庄严肃穆,映衬出先贤的高洁品行和铮铮傲骨。古树两侧分别为左右厢房,厢房为五间,也是歇山式灰瓦顶的房屋,木门、木窗、木柱、石础,古朴素雅。“文革”期间,“专祠”大殿及6间厢房被毁。2003年,西关正街由于道路拓宽,加之学校发展的需要,原有建筑全部被拆,树龄130多年的“西安古树名木NO.0062”百年白丁香移至劳动公园。
目前,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便只能通过文字、照片和情感得以在档案、心灵中保存和延续。西安市第四十二中学将进一步深入挖掘相关校史档案资料,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冯恭定公专祠与西安市第四十二中学的历史故事。
新闻推荐
华商报讯(记者郭小雄)今年以来,西安市组织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以“全域清、彻底治、长效管”为目标,集中...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