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西追思会在西安美院举办本报记者马昭 摄著名美术教育家、当代中国人物画大师、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先生于7月7日去世。两天来,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来到西安美术学院,悼念追思这位人民艺术家。
西部美术馆外,“刘文西同志永垂不朽”“人民的艺术家”……一个个花圈寄托着人们的思念和不舍。中央有关单位、陕西省相关部门、部分高校、文化艺术界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刘文西送上花圈或挽联。
记住老师的谆谆指导
刘文西老院长在众多西美学子的心中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无可替代的地位,特别是那些曾受过刘文西老院长深刻教导的学生们。追思厅现场,部分学生回忆起先生的谆谆教诲,潸然泪下。
“从我在美院上学以来,他一直在我们学生的心中都是一个特别特别朴实的老人,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我们学生都会叫他刘爷爷。”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研究生魏佳说,“前几天,我还看到了他的身影,相比之前只是有些消瘦,但他当时的精神很好,没想到这么快就离开了我们。”魏佳说,刘文西先生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将是她永生学习的榜样。
第一届刘文西工作室的学生来了,他们回忆说:“第一届刘文西工作室成立,那时我们的教室还在美院未拆迁的小二楼里,刘老师还是蹒跚走上小二楼的楼梯来给我们上写意写生课,还带来自己假期画的6本速写本,给我们鼓励,画画需要勤奋,要关注到劳动人民的生活。印象最深的是刘老师当时手已经中风之后,手指僵硬在一起,但一个假期两个月,依然坚持画6本速写,对画画的执着和喜爱让人佩服。”
在西美从事教学的张老师说:“刘老师每年都会很认真地看每届学生毕业展,每一幅都很认真地看,包括今年坐着轮椅看展。很可爱的老先生,60周年校庆的时候还为全校师生以及邀请嘉宾高歌《青藏高原》。而且在绘画理念方面,刘老师的主题一直都是歌颂劳动人民、赞扬劳动人民。”
难忘先生的语重心长
认识刘文西老院长的人有同样深刻的感受,他数十年如一日穿一件同样款式的衣着,戴一顶永不变色的帽子,而在他笔下却孕育出千姿百态的黄河儿女。与年青一代画家相比,他是那样的“守旧”,“一意孤行”几十年,丝毫不改当初的画风。他有句名言:你要创作吗?到生活中去;你要激情吗?到人民中去。他们会告诉你路该怎么走。
西安美术学院毕业生李佳说,“记得刘老师经常给我们说:画画,从劳动人民的生活中来,再画到劳动人民的生活中去,时刻关注劳动人民的生活,那才是最美的。所以刘老师每年还坚持去陕北写生,数十年如一日,敬佩和感恩教导。”
“今生有幸,能成为老师身边的学生,始终在老师的关怀下,在老师的教导下,能感受到老师的慈爱、老师的强大,犹如山峰一般。”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刘文西工作室主任张小琴悲恸地说:“他始终手中紧握着画笔,几十年如一日,用尽一辈子的努力,心血浇灌,没有懈怠一刻,没有空闲一分,到黄土地上,跑遍了沟沟洼洼,釆风写生;到窑洞土炕上,跑遍了山乡野地,与乡亲们拉话、唱酒曲、过大年、跳秧歌,堆筑起了他笔下的一幅幅厚重、壮阔、鲜活、华美的画幅,如同这个时代史诗般的高耸的创作丰碑。我不相信见不到先生了,这一生从读研起与导师走得很近很亲,想到此泪雨滂沱!青山永在,大地广博,先生毕生任教从没有停歇,先生弟子学子众多,追随者队伍更为庞大。先生并没有远去,先生的艺术与生命在学生心中永生,永在!先生所留下的不仅是不朽的艺术,还有那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一往无前的精神!”
陕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导演葛玮说,“我是1991年给刘老师拍他个人的专题片,他和那些陕北的老乡们感情处得非常融洽,老乡们见他特别激动,人民艺术家真正的魅力,实际上还是扎根于老百姓之中。”
本报记者夏明勤
新闻推荐
杨洪彬在做手术本报记者葛兰摄杨洪彬西安市儿童医院消化科医生杨洪彬的朋友圈里,6张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几名孩子接受手...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