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西安 今日长安 今日高陵 今日蓝田 今日周至 今日户县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今日西安 > 正文

一百多个问答、十七万字 刘文西留下的最后一笔财富

来源:华商报 2019-07-10 01:56   https://www.yybnet.net/

著名美术教育家、“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先生驾鹤西去。一生扎根西北高原笔耕不辍,他的人生经历是中国美术人扎根人民、扎根社会的生动写照。华商报记者了解到,西安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家春在今年四月,用时一个月与刘文西进行了每天四小时的对话,记录这位画家的艺术人生。王家春认为刘文西留给我们四个方面的艺术财富:作为画家的历史责任感;中西并蓄的绘画技法;真正践行艺术源于生活;发现劳动生活之美。一百多个问答、十七万字,是这位人物画大师留给我们最后的宝贵财富。目前问答书稿正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中,我们节选问答中的一小部分,深入了解这位人民艺术家的思想经历和创作实践。

谈起这次对话的初衷,王家春表示:“刘文西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艺术家。他从青年时期了解到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就了解到绘画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他认为艺术不是个人的事,是国家的事、人民的事。这些理论并不是空洞的,是真正能够指导实践的。”

创作思想:明确“为什么人创作”

王家春: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西安美术学院建校70周年。您对美院师生有什么寄语?

刘文西:新中国走过了70年,我跟美术一起也走过了70年。1950年,我学到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现在也快70年了。这个讲话是关键,因为系统的道理都在里面,我就不一一说了。它给了我一个方向,做人一定要有目标、有方向,要坚信这个目标,一条路走下去,不要动摇、不要疑惑,这个很重要。坚持走下去了,才能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真实的、可靠的知识,才能获得很多经验教育,不光是理论教育,还且有实践教育。这里学习不是空洞的,而是很实在的,你要去做了以后才知道体会,而且越做得好体会越多。只是学习不去体会也不行,要在实践中证实所学理论的可靠性。

王家春:您70年的创作、教育经验,概括起来是什么?

刘文西:70年的时间,也就是70年的经验、70年的教育探索,就能用事实教育自己。毛主席讲的很重要,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人创作”,这是第一个要明确的。“生活在世界上,为什么人而活着”,这些问题明确了以后,你的目标就清楚了,不容易走弯路。方向就是为人民服务,道路就是和人民结合。所以,和人民结合我一直很重视,每一次到农村,都要在群众里面,和群众不光是接触一下,而是要交朋友。体会得多了,脑子里就会产生很多熟悉的人。想画谁,模子就出来了,需要的对象就出来了,在脑海里不是空洞的,是活生生的。这和深入生活、熟悉生活还是有直接关系的。

艺术风格:东西方技法融会贯通

刘文西曾在浙江美院学习西方的解剖学、素描,对扬州八怪、任伯年等中国名家的画也临摹得很好。他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东西方绘画技法融会贯通,自成一格。王家春评价:“他将东方线描和西方素描有机结合,在中国画的写实功力上远远超过前人。将中国人物画向前推了一大步。”

王家春:刘老师,您当院长的时候,西方的艺术理念就传到中国了,西方艺术理念和您的艺术理念有没有发生过对峙?

刘文西:我们的教学,在浙江美院的时候就开始吸收西洋的东西,没有西洋的东西也就没有造型基础,没有素描,素描本身就是外面传来的,不是线条为主的,而是写实的、立体的。

王家春:立体的面块。

刘文西:透视呀、解剖呀都是西洋的,这些学问都是从西方传来的先进的、科学的、好的。那么我们把这些东西在浙江美院全面学习了,这叫全面理解绘画的重要知识,不是光是线描。中国画的最后要以线带面了。我在浙江美院的时候刘蒙天院长就看上我的素描基本功。这个素描我就慢慢理解了,西洋的东西它有很多科学。传统东西呢,又有传统的科学,它是中国的这个系统,它是以线为主,以骨法用笔,要用笔墨来概括对象的造型,这就是中国画的一个传统,要找线条,线条就是结构的关键地方。

王家春:就像画衣服,结构包括皱褶在哪儿,用精炼的线条把它表现出来。

刘文西:所以有时几根线就把这个人画像了,全面了解了再来概括,那就能力强了,所以素描也要学好,功夫很扎实,你要画得很细、很真实、很立体,你就更能够概括这个线。线实际上是已经抽象了,已经典型了,艺术加工了,所以中国画本身艺术性就很强。西洋的东西,注重科学性,中国的注重艺术性,中国画画意浓。

王家春:就是您是把两者融会贯通。

刘文西:两方面都要熟悉。

最大遗憾:画毛主席却从未见面

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泽东头像是刘文西的手笔。《毛主席和牧羊人》是刘文西的成名作。王家春说,刘文西画毛主席源于敬佩,与延安结缘,从一张毛主席和农民交谈的照片开始,他要亲自走一走毛主席转战陕北的路。而没有见到毛主席,是他从艺70年最大的遗憾。

王家春:1957年的夏天,在您要为毕业创作进行素材收集的时候报名到了延安。可以说,就是这一次把您和延安紧紧联系到一起了。您怎么就想从浙江到比较偏远的延安来搞毕业创作?

刘文西:这有很多历史原因。当时,我经常看到发表出来的毛主席照片,特别注意到毛主席在杨家岭沟口跟农民谈话的那张照片。毛主席在延安的这么多活动,我都要去深深地挖掘一下。我毕业之前的实习在山西永乐宫,临摹壁画。1957年要开始毕业实习,选择实习地方,我和四川的同学陈希仲两个人一起到的延安。

王家春:延安时期毛主席和农民在一块的那些照片吸引着您过来的?

刘文西:那时我随时都把毛主席照片带在身上。主席的手老是插在腰上跟农民谈话,非常生动。我就很想了解细节,所以在杨家岭专门住了一段。照片里面有五个农民,当时有两个还在。

王家春:您在浙江美院读书的时候,到陕西收集素材后,毕业作品叫什么名字?

刘文西:我的毕业作品就是《毛主席和牧羊人》。

王家春:从艺70年,您现在回头看看有没有感觉到哪些事很遗憾?

刘文西:我最遗憾的是当时应该见一下毛主席,因为我对毛主席,从形象,从各个角度都画过,我想总有一天会见到,最后拖拖拖,主席也老了。我见叶剑英元帅的时候也是刚好在延安碰见,如果我想通过叶剑英元帅见毛主席,也是能见上的。当时我没有很强的要求,不好去添麻烦。

王家春:所以这是您遗憾的一件事。

刘文西:我就是因为画毛主席画得多,我很敬佩主席。

王家春:毛主席纪念堂,您后来去过没有?

刘文西:纪念堂去过,也看了。就是在世的时候,应该去见一下,这样我的体会就更好。我想毛主席不会拒绝。

王家春:1976年毛主席逝世的时候,您当时在哪?

刘文西:我当时在西安美院,在办公室对面那个会议室,听到那个广播,很难过。因为我画那么多,都想象他就在当地,到朱官寨,梁家岔,那个坡那么陡,我都爬不上去。所以我钦佩主席。

深入生活:去陕北写生近百次

“刘文西的绘画来源于生活,他笔下的人物有灵魂、有性格,有骨有肉,有爱有恨。”王家春说,刘文西真正地践行了艺术源于生活。他对陕北的土话不了解,有的农民一开始也不愿意让他画,但他坚持不懈,用真诚态度打动了农民,甚至还成为朋友。

王家春:去陕北写生,一共有多少次?

刘文西:有100次左右,但不是准确,要么90多次,要么100多次。

王家春:最长的是多长时间?

刘文西:最长的是1958年带学生到延安东二十里铺,有5个月。

王家春:为什么您去延安这么多次?

刘文西:要真正深入工农兵生活就要交朋友,光去一两天只能看看表面。不光是了解,还要熟悉他们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生活习惯等等。环境呀什么,就像到自己家里一样,我到延安一定要到二十里铺,这里有一个孤独的老人是老红军,跟刘志丹一起革命,在一个小窑洞里面。他形象特别好,就是陕北农民的形象,而且参加过红军,我就特别敬仰,反复地画,动作也画、形象也画,我有次专门陪他到城里吃了一次饭。

王家春:您后来画的画,这个老红军的形象体现过没有?

刘文西:在《祖孙四代》就体现了。中间那个站着的留胡子的就是他。这个形象很感人,形象本身就代表着一个身份,他的身世在脸上可以看出,那个形象有典型性。

王家春:70年的从艺生涯中,创作了非常多的作品,现在回头再看,您最满意的是哪一张?

刘文西:很难说最满意,现在看《祖孙四代》的用笔比较概括。而且别人都是举例子就说《祖孙四代》,因为这个主题性比较强,概括性比较强。

王家春:您从浙江来的时候对陕北方言不了解,你画画时说“有味道”,农民开始还不高兴,有没有这回事?

刘文西:我们懂专业的人都知道,“有味道”,是有艺术性,有个性,有典型性。他们听不懂的话就感觉有啥味道,有时还问“啥味道”?后来我要给他解释嘛,您的形象有陕北的味道,像陕北人。

王家春:那您画的时候,有没有谁不叫您画的?

刘文西:有些形象好的就不让你画,“老爷爷我想画您”,他说不画,我说我是表扬您的,所以我要画您,还要解释。做很多工作才开始画,那也是很困难的。

发现生活美:用新棉衣换了个破棉袄

表达美是艺术永恒的主题,艺术家总有发现美的眼睛。刘文西就是在农民群众、在劳动人民中去寻找美。他笔下的人物不是痛苦的、悲观的、颓废的,总是洋溢着生活的美好。他曾说:“作为画家,是画人们憧憬还是无望?是画痛苦还是开心?我要塑造这个形象,用画来教育人们充满自信。”

王家春:有个关于您的趣闻,说刘老师从南方来的时候,自己身上有个新大衣,到延安后就用自己的新大衣换农民又破又脏的大皮袄穿在自己身上,当时是啥情况?

刘文西:我是觉得一个农民的衣服穿着很舒服、很自然。当时我在二十里铺,跟一个农民换了一下,想把他的衣服作为一个纪念性的一个服装,后来保存了好几年,因为他那个补丁什么的都很自然,肩上有补丁。

王家春:很好看?

刘文西:看起来自然,穿着很舒服,当时我想做个留念吧,因为我的新棉衣他穿上刚好也合适,他穿了也舒服。那个时候呀,看农民的整个形象和那个衣服很协调。

王家春:您当时跟他换这个衣服,有没有在想我穿上农民的服装,能更好地和人民打成一片?

刘文西:我当时光是从一个形象的艺术形态上看了舒服,我喜欢那种衣服。

王家春:我有一次陪您到延安去,我看您拿了个小包,小包里面是人民币。当时您说有些人从小就是您的模特,现在都成老头了,家里面生活困难,您是不是经常帮助过去给您当过模特的农民?

刘文西:我好像是给过三家,就是有困难了、有病的这些人,当时经济上他们可能要买药干啥都需要很多钱。这几个老朋友从19岁认识。其中最小的邧明小的时候形象很突出,我刚好画《在毛主席身边》这张画,要一群小孩,都是背影,站在毛主席边上,就她一个人把头扭过来。这个人我看着长大的,后来嫁给一个铜川的工人。

王家春:所以您和画中人的生活原形的这种感情,是真的感情,也真的懂他们,所以您画的时候才是有血有肉的。

刘文西:这个熟悉的程度呀,那就比较像亲戚。

艺术价值观:创作作品不卖

王家春:问您一个个人隐私,您能不能分享一下,您的作品第一次能变钱时候的小故事。

刘文西:记得在育才中学的时候,我那时候年轻,有一个什么节日,在游行。我去画速写,就去投稿,有一个报纸给我两块钱稿费。一块我寄到家里,一块我自己留着用。

王家春:您当时心里什么感受?

刘文西:感受就是能够自己赚钱了,维持自己生活,我一直是靠稿费的,家里不可能给我,我主要负担家里的经济,我弟弟妹妹都是农民,全家的生活费用都要靠我。

王家春:您的画第一次能够卖钱是什么时候?

刘文西:我作品,从来没有卖过。我很珍惜,哪怕一个小画。我都不卖的,所以我从过去到现在,我都不卖创作,不卖作品。作品都保留得好好的,就是“文化大革命”,丢失了一部分。

王家春:等于是您的作品,作为创作的作品,市场上就没有卖过?

刘文西:我没记得卖过一张,创作根本不卖。

王家春:那卖的都不是创作?

刘文西:嗯。

王家春:您到现在每天都要画三五张写生稿,宁肯没有经济效益,也不画能卖钱的应酬画,您对这个事是什么样的想法?

刘文西:一张写生稿也非常珍贵的,到一定时候它也是一个艺术品。哪一张画,您看了无所谓,但是作为一个画家来说,对生活的描写,每张画都在研究着,都在探索着,不是照猫画虎。一个风景也好,一根草,一棵树,也像人一样的,树也有各种各样的性格,你表现好了它里面就能找到学问,有一种趣味性。每张写生要叫它完美,不是说潦潦草草,不是这样的。每次去要选择地方,树也要选择,好多好多树,我要跑到很远的东郊去,到郊外去,这就是去认识生活。

王家春:在您的心中艺术价值远远大于它的经济价值?

刘文西:我这脑子里就没经济价值这个观念,不是一天活着就为了个钱,好像没考虑这个东西。华商报记者 路洁

新闻推荐

上周西安住宅销量1021套多区域住宅成交下滑

本报讯(李潼记者李勇军)2019年上半年西安楼市已画上了“圆满句号”,踏入下半年,楼市发展趋势依旧是大家所关注的焦点。据西安...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一百多个问答、十七万字 刘文西留下的最后一笔财富)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