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仁府街边的各种小店蕴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记者杨旭/文记者郝钟毓/图
含光门里古街老巷多,蕴藏的故事数不胜数。进含光门向左,沿西甜水井街走上百十米,一眼就能看见双仁府的路牌。烈日下,顺着路牌向里望去,南北路上,东西两侧遮天蔽日的行道树将路面遮了个严实,街旁鳞次栉比的饭馆、小商店流露着老西安最真实平凡,也最迷人的生活气息。
“我今年72岁,在双仁府住了72年,这里的人们品德上都没得说,也许是得益于‘双仁府’这个名字时刻提醒着大家保持仁义谦让之心吧!”双仁府社区居民李萍说。
提起双仁府的仁义故事,老西安大多都能说上几句,最常见的说法是发生在明代的“让果”故事。据说当年,街道南端一户人家院内的果树成熟,果子掉到了邻居家,邻人将果子一个不留地送还给主人。主人被邻居的仁义感动,当即效仿,把自家果子全部分给了街坊邻里,之后年年如此。这两家的仁义之举一时传为佳话,大家便将这条街道称为双仁府。
还有一种说法源自两棵桂花树。据说,在很久以前,这条街上生长着两棵年岁很久、枝繁叶茂的桂花树,每到开花时节,整条街道都弥漫着桂花的香气,街上有两户人家,刚好要在桂花树旁修建房屋,而两家人都没有将树砌进自家的院墙,街坊邻居因此称这两家仁义,而“双仁府”又刚好跟“双桂树”近音,由此,此街便改名为双仁府。
“坊间也流传着沈氏兄弟从争地皮到谦让地皮的故事。”西安地方史研究者封五昌说,相传清代时,这里住有沈姓兄弟两家人,兄弟两人均常年在外地为官。兄长的儿子叫沈仲仁,弟弟的儿子叫沈仲义,两人在同一院中长大,却常为宅基地打官司,彼此之间寸土不让。后来,老兄弟二人相继回到西安老家得知此事后,各自劝说自己的儿子。于是,两家不再发生争抢,共同让出一块地方,渐成一条巷子,被大家称为“双仁府”。
“你看虽然传说很多种,但都与‘仁义’有关,所以无论大家偏信哪一种,都不妨碍这里的人们传承这种传统美德。”李萍告诉记者,打她小时候记事起,附近的商户经营都注重诚信,邻里之间也是和谐友爱、互帮互助,路边休闲的人们和来往的行人也都谦和礼让,让人如沐春风。“我也总是教育孩子、孙子,要时刻保持仁义谦让之心,把这份传统美德一代一代传下去。”
因“仁义”被广为周知的双仁府,如今并没有什么著名遗迹或景点,稍显平淡无奇,但这并不妨碍这条不足400米长的南北小街记录着无数人从幼年走向老年所经历过的点点滴滴。它虽不宽阔,也不繁华,却处处透露着温馨可爱。
糖果、汽水、瓜子、花生等零食,对于小孩子来说都是极大的诱惑,尤其是在解放初期。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处于童年时代的李萍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跑到街上的杂货店买零食。“我特别爱喝那个橘子汽水,9毛多一瓶,特别甜,也爱买罐头啊啥的。但是那个时候生活水平不高,都是好长时间才能买一次。”李萍回忆道。
同样让李萍难以忘怀的还有解放后位于双仁府街中段的粮店。“粮店就叫‘双仁府粮店’,解放初就有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挪到街北,一直开到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双仁府改造。”李萍说,小的时候,每逢周末,天刚一亮她就爬起来到粮店排队,一直排到八点多粮店开门售粮。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双仁府街道两边都是平房,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双仁府开始旧房和低洼改造,一栋栋居民楼拔地而起,老旧平房逐渐步入历史。李萍就是在那个时候住进了单元楼,但在大院儿里养成的生活习惯至今也没改掉——阳光温和的时候,她喜欢到楼下和左邻右舍们围坐在街边或小区门口晒太阳,聊聊“中午吃了什么、孩子给买了什么”的家长里短,分享六七十年来的人生感悟,或者只是静静坐着看人来人往……
寒暑易节,在老人们低声的“咯咯”笑声中,在菜市场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在学生放学后一涌而出传遍街道的嬉笑声中……属于双仁府的故事,就像尘封的美酒一样,时光走过一年,香醇就更浓一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彦刚)一下突然捡到30万元现金,你会怎样处理?西安出租车司机常勃虎6月25日用实际行动给古城的哥树立了好榜样,通...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