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展示自己的作品记者 尚洪涛 摄
从艺术到技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之路上一直承受着诸多艰辛。在网络时代的当口,非遗不仅面临技艺的失传,更因时代变迁面临着固守与创新的抉择。当下,西安市的一批非遗传承人开始各自走起了创新转型之路,尝试让古老的民间艺术活化石缩短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距离。
非遗展上创新元素多
在前不久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主办的西安市优秀非遗项目展上,来自西安市近30位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永兴坊集中展示22个西安深厚历史内涵及文化元素的非遗项目,吸引了广大中外游客围观。这不仅让人们见识到西安传统民间文化的魅力,更让大家见识到西安传承人正在努力开动脑筋搞创新的革新意识。
大家将越来越多的时代元素,与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制造出一系列看上去更萌,更时尚的非遗艺术品。比如,超大花馍上有彩色面团捏成的“祖国你好”;五色香囊除了琳琅满目的传统造型,还有艺术家创作的现代感十足的萌版小猪娃、小鲸鱼;泥人被拧上发条可以自动行进……现代生活的理念与古老的艺术似乎结合得更加融洽,更具情趣。
一个会敲鼓的粽子
观念的转变,加上努力实践,都是非遗传承路上最有效的探索。从去年开始,西安的非遗传承人们都想点子搞创新。“这是我昨天新做的一个传统彩塑造型,用这种‘老手艺+新形象’的方式展示端午节的习俗。”来自西安碑林区的传统彩塑传承人王丽做出了一个会敲鼓的粽子,一上发条就能自动开始敲敲打打。她给捏出的许多戏曲小人儿也安上了发条,拧上几下都能行走或者跳跃。
此外,王丽还将录音复读系统置入小人儿的身体,这下栩栩如生的彩色小人儿不仅会唱歌,还能与人交流对话。她觉得,老手艺要传承发展,就离不开创新。有趣、新鲜、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设计,才能拉近受众与非遗的距离。
大学副教授做花馍
会做花馍,会唱关中童谣的党亚贤是关中礼馍的代表性传承人,在退休前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年轻的时候,我就喜欢花馍、剪纸等民间技艺,没想到退休后,做花馍竟成了我的‘专职工作’”。
党亚贤将最传统的关中花馍造型与多层蛋糕的造型相互融合,她制作的花馍比蛋糕体积更大,但色彩与纹样装饰仍维持花馍原貌,在最顶端用彩色面团捏出“祖国你好”四字,显得更加亲切。
非遗创新谨慎剑走偏锋
据了解,近年来西安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西安市政府公布的名录项目有192个,其中列入省级名录101项,列入国家级名录10项。西安鼓乐2009年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命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33名,其中入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55名,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9名,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区县四级名录保护体系。
非遗创新,将传统手艺赋予更多现代文化的色彩,也许是非遗传承的必经之路,但将原汁原味的传统手艺更新换代,是否容易导致剑走偏锋?有专家提出,非遗传承创新应慎重。著名民俗专家王智认为,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古老技艺,在传承过程中,各种技艺都曾依据各个时代的变迁有所改进,才形成了今天的文化特征。非遗创新不容易,但在过程中绝不能失去本来的面貌,改丢了原先的特色与韵味,因此比起原封不动的传承,革新需要我们更加谨慎对待,花费更多的心血与智慧。记者职茵
西安华峰置业有限公司│2019年6月12日
新闻推荐
嘉宾老师为学生答疑解惑。(记者张曦摄)本报讯(记者吴英飞白素素)又是一年毕业季。昨晚,“非你莫属——西安资优企业...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