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照钦老人每天坚持伏案书写□魏丹丹文/图
在西安和平门里,有这样一位老人,从2006年开始,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后开始手抄名著。12年里,他用毛笔坚持抄完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总计达300多万字,装订成52册,其间写坏了1000多支笔。
每天4点起床抄书
5月29日上午9时,笔者如约到达西安市和平门里东十一道巷21号院。进门时,杨照钦老人的书桌上摊着他最近手抄的《西游记》。
杨照钦老人今年84岁,祖籍河南洛阳,1956年来西安参加工作,曾在西安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原西安市服务公司)做宣传干事。退休后,和老伴儿单独生活。
老人酷爱读书,尤其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手抄名著的想法源于2006年,当时儿子送了他一套明朝手抄影印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老人爱不释手,但阅读时发现里面有一些别字、漏字,干了一辈子文字工作的他如鲠在喉,于是便萌生了手抄这本书的想法。“我曾经接受的是私塾教育,从小就用毛笔写字,也喜欢书法。”他立即买了宣纸和毛笔,用隽永的小楷来抄写。
原打算三年内完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献礼,但抄写过程中,不少异体字、俗写字、通假字成了“拦路虎”。“要经常查找资料,与现在的版本对比着抄,时间久了很费劲。其间曾想作罢,不抄了,但看看已经抄好的册子,就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老人笑着说。
为了尽快抄写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老人每天凌晨4点起床开始动笔。由于不能长时间伏案,老人制定了严格的作息计划,按照学生上课时长定好闹钟,每抄写45分钟便站起来活动活动,休息后再继续抄写。四年工夫,《三国志通俗演义》终于抄写完毕,全套8卷,约60多万字,老人视若珍宝,专门买来丝绸制作成封面,亲自用棉线装订成册,古色古香,非常考究。
让生活变得有仪式感
“用毛笔写字不能太心急,要做到每一个字都写得不急不缓,每一张纸都平整美观。”在多年抄写名著的过程中,杨照钦老人的心态变得平和淡泊。虽然和老伴儿“蜗居”在20多平方米的简陋屋子里,但老两口自得其乐。
杨照钦的老伴儿李春香今年82岁,几年前上过老年大学,学习了国画,最喜欢画牡丹,李春香每画完一幅画,都由杨照钦题字落款,很有情调。“我对老头子抄书非常支持,他高兴怎么都好。”李春香老人笑呵呵地说。
在家人的支持下,2011年10月开始,杨照钦开始抄写《红楼梦》,历时两年半,2014年3月抄完。他还认真地在每页空白处写上眉批。“每抄完一部著作,就觉得完成了一件大事,特别有成就感。”他随后又继续抄写《水浒传》,经过四年的努力完成12册手抄本。
抄书的日子让杨照钦老人的生活变得特别有仪式感和幸福感,他自学了微博操作方法,每天准时起床后,先在微博上“签到”,然后动笔抄写,每完成一册,他就在微博上分享心情。
有趣的事皆可成诗
关于这些手抄名著最后的归属问题,杨照钦老人说:“以前想过留给孩子们,但觉得捐给图书馆可能会更有价值和意义。如果哪个图书馆有需要,我会毫无保留地捐赠。”
杨照钦老人对古典名著的抄写并不限于一味地誊写,每部手抄本完成之后,他都会自己撰写一篇《抄后记》,记录自己抄写期间的收获心得、对作品新的理解,还会别出心裁地附上查证整理出的别字、异体字、通假字等,给其他读者提供参考。
“四大名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我会坚持把它们抄完,以后还想继续抄唐诗宋词。”在抄写名著的12年间,杨照钦老人偶有闲情,还会自己创作诗歌,有山水诗、祝酒诗、哲理诗等,他把这些诗装订成册,取名《偷闲集》,寓意“忙里偷闲”。在他看来,生活中有趣的事情皆可成诗。
新闻推荐
朋友圈成了广告推销的场所“低头族”随处可见本报记者杨立摄从交友聊天到联络感情;从微信红包到预约出租车、点外卖、...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