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进一步在全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引领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正创新、奋勇争先,近日,省科协组织开展了2019年科技工作者主题宣传活动,邀请新闻媒体记者走近奋斗在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倾听他们创新争先砥砺前行的感人事迹。
□记者满淑涵
“时间的流淌伴随着历史演进,无比平静又如此深刻。”5月18日是中国科学院第15届公众科学日。这天,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时间科学馆吸引了不少参观者。作为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副主任,卢晓春用通俗易懂的实例讲解“时间的起点和间隔”。
在卢晓春看来,时间的美妙是改变、是成长,更是追梦筑梦圆梦过程中的甘苦与共。她说,“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研工作也是这样。在时间的洪流中,我们只有勇往直前。”
机缘巧合投身卫星导航事业
2002年,在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读博士的卢晓春加入了“CAPS”项目组,由此结缘卫星导航事业,开始从事时间频率和卫星导航研究。
这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艾国祥提出的奇思妙想:建立“中国区域定位系统”。这一项目被列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和国家“863”计划,并由国家授时中心、国家天文台联合研究。
“人生总有那么些机缘巧合,不经意间改变了你的人生轨迹。”卢晓春儿时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硕士毕业后,她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教。她说,“之所以青睐老师这个职业,是因为我当时觉得对女孩子来说,这个职业相对稳定、单纯,上完课会有很多自主时间去做想做的事情。”
然而,踏上科研之路的17年来,总有许多激情与泪水交织的片段,让她刻骨铭心又别有滋味。
2015年3月30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北斗三号试验卫星。这是我国发射的第17颗北斗导航卫星,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由区域运行开始向全球组网。卢晓春担任这颗卫星转发式载荷地面运控站总指挥,负责星地对接。关键时刻,地面迟迟接收不到卫星信号,卢晓春三天三夜没合眼。“那时候压力很大,别人都不敢跟我说话,感觉我是处于一种崩溃状态。直到最后经过细致排查,终于找出了原因。”回想这次经历,她很感谢那难忘的72小时。“严谨、严谨、再严谨”就这样成为融入她血液的科研信条。
勠力创新为了“最重要的决定”
卫星在空间轨道运行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力,分析这些力的来源、方向、大小,测量信号,计算时间差,获取卫星准确定位,这其中有大量细致繁琐的工作要做。
为了提高卫星定位精度,2005年卢晓春在德国学习期间萌生了CAPS载波相位定位的想法,但国内不少专家认为“做不成”。经过科学论证,她决定放手一搏。“十年磨一剑”,她带领团队坚持不懈苦心钻研。“项目验收的时候,信心是有的,但多少还是有些忐忑。测试专家组要求很高,甚至临时换了测试地点,在现场提要求。”这套定位方法已在转发式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中应用,成为目前世界卫星导航领域单频实时载波相位能够达到的最高精度。“这对我对团队都是莫大的鼓舞。”
开展卫星导航空信号质量监测评估和GNSS兼容与互操作研究工作,率先提出北斗空间信号质量评估技术体系,主持建成我国第一个北斗空间信号质量评估系统和我国唯一多功能星地一体卫星导航试验与评估重要科技基础设施……一次次成长的积淀,激励她向新的科技高峰攀登。
回望过往,卢晓春觉得人生“最重要的决定”还是博士毕业后,自己选择留在国家授时中心做科研。“其实当时可以回高校继续当老师。但人生就是这样充满未知的际遇,得与失总难评判。对于眼前这条路,酸甜苦辣我都乐在其中。”她动情地说。
精益求精希望带给孩子榜样的力量
5月22日,来自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的消息:我国今年还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
多年来,卢晓春致力于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国际合作。在担任中国卫星导航系统专项管理办公室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期间,她负责北斗在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各国导航学术年会等多边平台及双边兼容互操作有关国际工作。
2007年,我国加入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当时,ICG各工作组联合主席席位已被瓜分殆尽。为了提升我国在国际卫星导航建设中的影响力,卢晓春带领团队多次与美、俄、欧等方面协调,最终在2015年ICG大会上为我国争取到了联合主席席位。
科研能力过硬,业务成绩突出,卢晓春不断成就事业华章,但提及家人却不禁眼泛泪花。“女儿今年就要小升初了,但十多年来我却很少陪她。”大量试验,频繁出差,忘我投入工作的她经常废寝忘食,留给女儿的母爱欠账也很多。“但凡在家,我就给她做好吃的、陪她聊天。我希望她能渐渐理解我,懂得努力奋斗才会有所作为的道理。”
除了记挂女儿,她放不下自己的学生。“这些年轻人眼睁睁地看着你,你要是不去带他们,他们怎么办?”她常对身边年轻人说,搞科学研究首先要有热情,其次是心无旁骛地做下去,然后要注重团结协作,眼光要放长远,“让自己经常有增量,才能让科研让生活保持活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利用接收声发射信号,对材料或构件进行动态无损检测的技术,称为声发射技术。5月24日,为使陕西省无损检测人员学习新技...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