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周生来)“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相结合,搭建的农业智能化、标准化生产服务平台,构建起一个‘从生产到销售,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智能化信息服务体系,为用户带来一站式的智慧农业全新体验。”在第四届丝博会B2展馆来自西安烽云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秀山向大家介绍自己家的农业物联网技术。
“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在第四届丝博会上,农业物联网、政务管理农业大数据解决方案、土壤墒情检测系统、基质营养枕栽培技术等让农业也插上了智能的科技翅膀。
“智慧”:让农业更有“脑力”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智控技术,实施农产品安全保障。加快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陈秀山介绍,“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一个平台,整体解决可实现在一个平台监控管理所有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工作人员、农产品,无需多系统切换。同时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让用户无需购买数据中心设备,不仅节约了大量的系统设备购买成本,同时大大降低了日后的维护成本。个性需求,定制满足根据园区的生产管理需求不同,智慧农业云平台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更好地服务用户的智慧农业生产。
智慧农业中的科技创新不仅仅是新技术的使用,还有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良好运转。“通过把大数据的理念、技术等应用到生产、流通、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之中,对数据进行收集、整合与分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参考。”陈秀山说。
创新:为农业增添“动力”
记者在B4馆的杨凌展区中看到,一排和枕头一样大小、里面装有作物栽培基质的袋子整齐摆放。
来自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区的张女士介绍说,这是基质营养枕栽培技术,把枕内的基质作为供作物生长的“土壤”,辣椒、西瓜正在“小枕头”上茁壮生长。
节水高效,绿色环保,和传统基质栽培相比,“基质枕”更具有降低成本、节约用水以及增产增效等方面的优势。原来的栽培方式主要采取下挖型,把蔬菜种植在基质槽内,不但耗费人工,且用水量也相对较多。“基质营养枕让土地在休耕又增产,根据蔬菜瓜果所需的16种微量元素的不同调配,主要成分就是农业的废弃物利用,是国家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技术落地。”张女士说道。
本届丝博会杨凌分团展区设在曲江国际会展中心B4馆,展览面积459㎡,以“初心—引领农业未来”为主题,突出使命引领现代农业,打造示范区升级版,在产业聚集方面,将以企业和园区为展示主体,聚焦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三大百亿产业,首次展示以现代种业、智慧农业、农业科技服务业、健康养老与休闲农业等为代表的“八大产业”。
在5月11日,杨凌示范区举行投资环境推介暨特色产品品鉴活动,本次项目集中签约共征集签约项目68个,签约总金额361.7亿元,其中合同项目37个,总金额149.3亿元,协议项目31个,总金额212.4亿元。签约项目涉及现代种业、人工智能设施农业、生物医药、涉农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环保农资、休闲农业等特色主导产业。
新闻推荐
西安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2号馆内,苏绘古纺展位中工作人员织布和纺线的场面吸引了不少参观者。本报记者柴迎本届丝博会上,...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