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狮双凤纹菱花铜镜唐 神龙三年(707年)直径23.5 厚1.3厘米1954年西安市东郊郭家滩任氏墓出土均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镜直径22厘米1956年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出土
○刘芃文/图
在唐代,朝廷为保证国家所需钱币的铸造,一直严格实行禁铸铜器的法令,青铜器皿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而铜镜则因其不可替代性未被禁止。如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十二月朝廷下诏令,“禁天下新铸造铜器,唯镜得铸。”因此铜镜成为唐代青铜铸造工艺及装饰艺术的代表。唐代铜镜中的主题图案以种类众多、纹饰复杂、形制多变而为后世所叹赏,其中鸟兽纹是较常见的一类图案,初唐已有之。鸟兽纹除用于铜镜的装饰图案外,还广泛应用在织物、壁画、金银器、石刻线画等上面,延续时间也很长。其风格自由豪放、活泼热烈。同时,唐代铜镜不仅以题材新颖、纹饰华美著称,而且在铸造工艺上也颇有创新,出现了金银平脱、螺钿、贴金贴银等特种工艺镜。
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镜为圆形,镜背正中置圆钮,镜钮四周以金丝同心结环绕,素缘。钮外一周贴饰花叶形银片,镜背主纹为四只鸾鸟衔绶带逆时针飞翔,为金片刻镂粘贴而成,鸾鸟昂首展翅、优雅闲逸,金光银辉的饰片在黑色素胎的映衬下更加华丽夺目。
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镜是目前西安出土的唐代平脱镜中最精致的一面。金银平脱工艺,一般较多地应用于漆器,兼见于铜镜等其他制品。这种工艺做工精细、费工费料,做成的器物也因此极为美观华贵,使金银平脱镜成为皇家贵戚、达官贵人的重要装饰品和馈赠物。诗人王建的《老妇叹镜》诗中有“嫁时明镜老犹在,黄金镂画双凤背”的句子,说的就是妇女出嫁使用的双凤纹金银平脱镜,多年以后人老去时仍然完好的保存着,足见当时人们对这种镜子是何等珍视。鸾鸟向来被人们认为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吉祥鸟,而绶带的“绶”与长寿的“寿”谐音,代表着长寿不老。“鸾鸟衔绶”蕴含着幸福长寿,而环绕的“同心结”则寓意白头偕老,这枚铜镜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双狮双凤纹菱花铜镜为八瓣菱花形,内区浮雕双狮双凤纹相间分布,间隔以折枝萱草,外区饰以对称的蝴蝶萱草纹。这种纹饰组合的铜镜在《博古图录》中也称舞凤狻猊鉴,一般有圆形和菱花形、葵花形。鸟兽纹饰组合的铜镜在汉代就已有之,但其纹饰较为复杂,造型也比较抽象。到了唐代,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工匠们吸取了中亚以及西域的纹样和艺术表现风格,结合传统的纹样加以融合创新,一改汉代繁复的纹样,以一对或两两相对的鸟兽为主纹样,再配以花草纹饰,显得更为清新优雅。鸟兽纹样也多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夸张和变化,生活气息浓郁。再加上工匠们巧妙构思和精湛的铸造技术,使得浮雕纹样立体感极强,给人以呼之欲出的感觉。
狮子被视作瑞兽,与佛教传入有一定关系。佛祖释迦牟尼自称是“人中狮子”,佛说法为“狮子吼”,佛坐的床为“狮子床”,文殊菩萨也骑着狮子,故经论中每以狮子比喻佛之无畏与伟大,狮子的形象也成为护法镇邪的象征。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广泛传播,狮子渐渐被人们广泛用于日常生活用品中,屡屡见于唐代的铜镜、织物、三彩、金银器等,成为祥瑞的象征。凤鸟则是我国传统的祥瑞图案,自远古至今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而将狮子与凤鸟这两个不同地域的艺术造型结合在一起,则充分体现了唐代社会开放、包容、创新的时代精神。狮子象征阳刚,凤鸟象征阴柔,刚柔兼济、和谐统一,寓意美好的爱情和婚姻。
唐代的工匠们在镜面这样一个有限的空间里,用饱满生动的造型图案给人们创造出了一个令人无限遐想的天地,整个铜镜图案设计中则包含了形式美学法则中的对称、调和、呼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因素。狮和凤两种主要图案相互对称、呼应,统一中有变化,比例协调、节奏感强,简单而不枯燥,使实用性与观赏性有机结合,真可谓是“寻常的精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晓霞张维)为期5天的第四届丝博会5月11日在西安开幕。来自国内23个省(区、市)的2000余家企业,10余家央企,及韩国、美...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