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崛起的大西安新中心中央商务区
西咸新区沣渭景观带的沣河桥景色宜人
繁忙的陕西西咸保税物流中心
5月7日,西咸新区第一季度经济“成绩单”正式出炉。一季度西咸新区GDP增长10.1%,财政收入增长54.2%,两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各地市第一。
骄人的成绩单背后,是西咸新区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积极打造大西安新中心的丰硕成果。一季度新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生产领域“稳”的格局在巩固,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4.8%,表现出“一产稳、二产平、三产旺”的特点。发展质量“进”的力度在加大,产业投资、民间投资、财政收入、绿色发展等质量效益指标持续向好。
今年以来,西咸新区紧盯建设大西安新中心目标,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坚持把产业兴区放在首要位置,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新区追赶超越发展的强劲引擎和重要抓手,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发力优化发展环境,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相继落地建设,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陕西发展“三个经济”和大西安追赶超越注入了强劲动力。
改革推动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西引力”
一直以来,西咸新区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最大的优势、最强的保障,聚焦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鼓励激励创新,大力推动改革,不断凝聚追赶超越的磅礴力量。
借助全面托管辖区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并交由西安市整体代管的契机,西咸新区全方位主动融入大西安建设,统一标准、统筹规划,在新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各领域形成了“双支持、双指导、双保障”的省市共同大力支持新区发展新局面。以大西安新轴线、新中心建设为主抓手,进一步加大在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上的探索力度,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城市发展,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硬环境”。
与此同时,西咸新区始终把营商环境作为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立足更高站位、对标更高水平,努力打通“堵点”、破解“痛点”,下硬功夫打造好新区发展“软环境”。着力健全工作机制,凝聚强大合力。强化顶层设计统领,制定一系列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成立优化营商环境专项工作组,集中力量挂牌办公,完善监督反馈机制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营造良性竞争格局。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现“一枚图章管审批;推行“证照分离”“3450”综合行政审批效能等改革,确保3个工作日办结企业开户,同步4个工作日办结经营性许可;加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微信平台、西咸政务(APP)、移动审批(APP)、自助服务等多端服务渠道,“一网通办”事项占比91.3%。着力推进亲商助企,增强发展动力。积极落实减免税收政策,全年合计减免税额3.51亿元,增值税优惠2.25亿元,向105家民营企业兑现政策奖励4119万元;出台金融服务专项政策,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制定完善重大招商项目全程帮办、跟踪落实制,建立在建项目施工秩序警官包抓制,亲商助企领导包抓制,为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营全力保驾护航。
优势产业集聚六大主导产业构建新格局
西咸新区坚持把产业作为新区发展的“魂”,依靠招商引资、创新创业两轮驱动,聚力打造先进制造、电子信息、临空经济、科技研发、文化旅游和总部经济六大主导产业集群,着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始终把招商引资当作产业发展的“一号工程”。坚持招大引强,着力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型企业支撑、中小企业快速跟进的发展格局,奠定现代产业体系基础。强化招商力量,设立外资招商局、制造业招商局、服务业招商局、综合服务办公室,对外成立驻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招商机构,举办了首届北欧五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法德英三国推介会等系列招商活动30余场;加强政策扶持,发起设立50亿元的西咸新区战略性产业发展基金和50亿元的陕西新材料产业基金,出台工业、科技、金融、旅游等4项产业扶持政策,制定了全域旅游、临空经济等发展规划,基本搭建起覆盖六大主导产业的政策体系;夯实招商成效,对已签约项目实施“一对一”联络机制,构建发改、环保、规划、国土等多部门会商机制,从招引到落地提供全程跟踪服务。2018年,西咸新区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1个,国内500强企业12个,百亿元以上项目8个,10亿元以上项目45个,宝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恒大童世界、洛克菲勒文化中心、三一西安产业园、全球最大连锁便利店7-Eleven西北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落户。
西咸新区始终把先进制造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先进制造业方向,实施制度创新、主体培育、平台搭建、产业升级、载体建设、环境营造六大工程,加快先进制造业产业聚集。打造硬科技品牌,布局产业链条,促进转型升级,不断推动新区先进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创新引领未来注入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西咸新区坚持“创新创业为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引领,充分挖掘依托西安、咸阳周边科教军工等资源优势,系统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工作平台和生态环境。
坚持试点牵引。结合国家赋予的新型城镇化、服务贸易、自由贸易、双创示范、临空经济示范区等10余个“国字号”试点示范任务,编制《2018年西咸新区“多试联动”工作要点》,建立“N+1”联动机制,成立改革创新专项小组,交流共享创新改革经验。探索合作模式。与清华同方成立西咸同方丝路未来创新研究院,探索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建设创新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厦门火炬高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探索跨区域创新创业协作。获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支持,西咸新区被正式纳入国家级国情调研基地。打造平台载体。针对大西安科教资源优势,扎实推进中俄丝路创新园、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工大翱翔小镇、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西部云谷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快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成立全省检验检测技术创新联盟、创新驱动共同体联盟和丝路大学联盟等一批创新联盟,建成众创空间载体44个,建筑面积455.8万平方米;大力培育科技小巨人,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60家、高新技术企业38家、小巨人企业55家,新区创新要素聚集能力不断提升。
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开幕之际,西咸新区已整装待发,再次吹响了招商引资“集结号”。新区将持续扭住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不放松、紧盯追赶超越这个中心不动摇、紧扣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偏离,充分激发改革开放、创新驱动两大动能,着力提升优化营商环境,凝心聚力招大引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发挥国家级新区创新引领作用作出更多“西咸贡献”。
新闻推荐
本报讯(首席记者闫斌)由市体育局、市直机关工委共同举办的西安市机关干部职工工间操第五期培训班8日和9日在西安城市运...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