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集5分钟的美食吃播看得人流口水 凯里酸汤粉。
肉丝面。
清晨路边的早餐店,炊烟顺着老旧的屋子袅袅升起,热腾腾的食物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熙攘的食客挤满小店。他们有的面色困倦,有的行色匆忙,但一碗带着暖意的早餐下肚后,每个人的神色变得满足而幸福。这样的画面,就出现在前不久开播的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中。
在这个高速奔流的时代,都市生活愈发忙碌,早餐似乎已经成为了一日三餐中,最容易被省略的那一顿。但在纪录片《早餐中国》中,光拍早餐就能拍一百多集。当长沙米粉、贵州凯里酸汤粉、汕头猪血汤、西安油茶麻花……一道道充满地域特色的早餐接踵而至,画面每一帧都看得网友口水直流。这部每集时长不过5分钟的纪录片,不仅频登微博热搜榜,更是在网络上掀起了晒早餐的热潮。
虽然请到“舌尖”导演陈晓卿担任总顾问,再有著名美食专栏作家沈宏非的文化加持,但和“舌尖”不同,这部纪录片轻松幽默,伴随着搞笑的背景音乐和特效,就像是在看一场吃播,口水完全忍不住啊……而且每集片尾曲全是由早餐店老板根据个人喜好钦点,配上生活场景,满满烟火气,虽然短,但看完像是看部围绕早餐的哲学微电影,又像看了一部情节幽默的小小说。
1 年轻人已经遗忘早餐了吗
“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播出后就登上微博热搜,被多个“大V”转发安利,在微博上掀起“晒早餐”的热潮……《早餐中国》从横空出世,再到迅速走红,不过短短几天的时间。所以,当封面新闻记者采访该纪录片的导演王圣志时,他用这句话表达了内心的诧异。《早餐中国》的走红,不仅出乎主创团队的意料,连其播出平台也没想到。
“好像在城市之中,人们都非常忙碌。像我们主创团队大多数是90后,对早餐也是十分敷衍,甚至不吃早餐。我当时就在想,难道这一代年轻人已经忘记早餐了吗?”王圣志透露,其实想做早餐这一题材,是来源于自身的真实感受。但是《早餐中国》的走红,让人们明白,早餐并没有被遗忘。“国人骨子有早餐的情结和对故乡早餐的怀念,我们的作品不过将其激发了出来。”
2 选店不以“网红店”为标准
湖南长沙的一家肉丝粉小店,老板把用土罐煨制了5小时的码子浇到粉面上;贵州凯里的酸汤粉,当地市民6点就来排队;广东汕头的猪血汤,用最新鲜的材料做成……在《早餐中国》中,每集不过5分钟的时长,讲好一家早餐店和店中的美食。并且片中的早餐店没有花里胡哨的摆盘,也没有“网红”的气质,都是些稀松平常的街边小店。
“我们选择早餐店,是有标准的。”王圣志透露道,在拍摄的过程中,主创团队形成了一套“小准则”,而普通平凡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条。“我们要拍的不是‘网红店’,再来,我们要求这家店只做一到两样的经典菜式,而且希望店里有两代人以上的经营。最后,这家店一定是当地社区的民众每天都要去吃的,是组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也许是因为这套“小准则”,纪录片中每一帧画面都显得温馨而日常,透露出生活的忙碌与悠闲,所以“烟火气”,也是网友在评价纪录片时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3
换种腔调定义美食纪录片
从之前的《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再到《深夜一串》。近年来,美食已经成为了纪录片中的“爆款”领域,被无数的影视人深挖。而题材也从早期的泛泛而谈,愈发垂直细分到了地域、形式等不同板块。并且在无数美食纪录片的视觉轰炸中,观众早已被养刁了口味和审美。
但与大众印象中的美食纪录片不同的是,《早餐中国》每集的时长才5分钟,且只讲一种美食。一不解读食物背后的秘密,二不谈论片中人物的情感,也不说美食区域文化,只老老实实就说美食。“我们的团队其实是做综艺出身,我当时就在思考,纪录片能不能回归原本面孔,放下身段变得轻松?”王圣志说。
还有一个原因,当下迎来了美食纪录片的热潮,虽然拍摄题材不同,但大多是一种腔调。“动不动就‘秋天又来了,大地又慷慨地献出了……’,为什么现在的美食节目,都只剩这一种腔调了呢?我们可以换一种腔调出现。”而对于《早餐中国》,王圣志也还在疑惑,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定义?“我更愿意用短视频节目来称呼,它打破了人们对于纪录片的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早餐中国》由美食家沈宏非、陈晓卿担任总顾问,和《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都有不浅的渊源,计划拍摄100多集。“这两部纪录片呢,更像是一道丰盛的宴席。相比之下,《早餐中国》更像是家常菜,烟火气十足,温暖而日常。”
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
新闻推荐
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道,地处临潼、阎良、渭南三市区金三角地带,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荟萃,是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