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5墓葬全景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供图
十六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次西安发现的两座十六国墓葬是目前关中地区发现的最大的十六国墓葬,其中一座墓葬长度超过80米。
墓葬模仿十六国时期
建筑结构
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此项目考古领队辛龙介绍,2018年1月—2019年4月,考古队在西安航天基地一基建项目内发掘了这两座十六国时期墓葬,分别编号为M25、M26。这两座墓葬规模巨大,尤其是M25整体长度超过80米,深度达18米,共有三个墓室,且有壁画,随葬器物较丰富,是关中地区发现的十六国时期最大的墓葬。
辛龙介绍,M25为长斜坡墓道,共有前、中、后三个土洞墓室。自南向北依次由墓道、第一过洞、第一天井、第二过洞、第二天井、第一甬道、前室、第二甬道、中室、第三甬道、后室组成。经过发掘,考古队在M25东、西、北三面还发现了三层生土台阶,且每层台面宽约1米。
在墓道的过洞及第一甬道上方,考古队发现从南向北依次还有三处土雕建筑,每一土雕建筑有三间宽,中间雕版门,两侧各雕一直棂窗并涂彩绘,底部台廊上有彩绘装饰。这应是模仿了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厅堂房屋建筑,象征了三进院落。
在第一甬道南端,考古队还发现了砖封门,墓室由南向北依次为前、中、后三室组成,中间由第二、第三甬道相连。三个墓室均为长方形结构,墓室角均有生土雕成的柱础和方形角柱,考古队推测这种设计可能是为墓室的穹窿顶或四角攒尖顶专门修筑的。从残存的遗迹可发现,当时三个墓室的四壁应该均有壁画装饰,但因为年代久远保存状况较差,目前还能辨认的有仪仗图、翼兽图以及一些题记。
两座墓葬共出土
80件文物
辛龙表示,M25在发掘之前曾被多次盗扰,即便如此,本次发掘还是出土了68件文物。其中有武士俑、合欢帽俑、进贤冠俑、十字髻女俑、釉陶马、铁钩、方形釉陶扁壶、银饰、铜钱、铜柿花、金泊饰、骨饰、铜簪、铜带钩等。该墓出土的合欢帽俑、十字髻女俑是关中十六国墓葬中的典型器物。而第一甬道出土的武士俑形体较大,推测为镇墓类陶俑。第二甬道出土的绿釉陶器有明显的南方因素,应该是受到东晋的影响。
M26在距M25以西32米处,为长斜坡墓道前后室土洞墓。现存墓道长为54.4米,墓室深度距现地表13.6米。东、西、北三面也发现了三层生土台阶。M26墓葬发掘之前也被盗扰,出土文物12件。有骑马俑、九盘连枝灯、陶罐、帐座、铜帐钩、铁帐钩、铁镜等。
因为目前并没有发现带有铭文或者墓主人身份指向性的器物,因此这两座大墓的主人是谁暂时还无法判定,但辛龙说:“从墓葬的规格和形制看,这应该是两座十六国时期的高等级墓葬。两座大墓形制相似,时代相近,距离很近,推测两者应该有一定的关系。”
5月6日在北京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进展工作会上,有专家表示,整个十六国时期,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民族融合期。从这两座墓葬出土的文物上不仅可以看出一些汉文化特征,也能看出跟南朝俑相同的特色,骑兵重甲的陶俑则反映了一些北朝的特点。同时天井和过洞的墓葬形式,也开了隋唐墓葬制度的先河。多民族融合是十六国时期的时代特色,通过对十六国墓葬的发掘整理研究,也能更好地认识中华文化在那一时期的发展过程。因此,该项目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首席记者张佳
新闻推荐
雁塔区和鄠邑区两位区长分别接受市民代表送的礼物。(本组图片均由记者王旭东摄)■记者骆妍5月8日晚8时,西安广...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