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塔内部。(记者 杨力 摄)
■记者陈黎
如今,高颜值、高规格、复合式体验书店在西安呈几何增长。陕籍艺术家赵海涛,另辟蹊径创作书艺术装置,带来强烈视觉震撼,成为一个个“打卡圣地”。3年多时间,他先后用旧废书搭建的4吨重的书井、11米高的书塔都火遍了网络。废物利用变身城市景观,独特的书香增添了艺术气息。这背后是艺术家希望通过人和书关系的一次次艺术对话,引发人们对知识、教育、阅读习惯等行为的思考。
由废书堆开启书艺术装置之旅
4月的世界读书日当天,跨界建筑师、艺术家赵海涛来到老钢厂创意产业园内,高11米、直径2.5米的书塔依然夺目。最上面一层,是一本本翻开飞舞的书群,寓意一本本书从上面落下来形成一个有窗有入口的书塔。这个需要仰视的艺术装置,用掉了8.5吨废书,走进去坐在里面别有一番感受。诞生两年,书塔依然挺立,影响力不减,抖音上单条的点击量早已过千万。
对这座书塔的理解各不相同。是象牙塔、灯塔还是电子阅读的冲击?“这是我书艺术装置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赵海涛回忆,当时先是征集废书,然后发现征集到的几乎都是教材,可能和艺术园区与一所高校的学院同区域有关。象牙塔学子都有过这种经历,快毕业了怎么处理四年的课本?带走的是少数,丢掉的可能是多数。这是每个人都习以为常的选择,可当一本本不用的教材被堆积成书塔之后,就有了深刻的震撼力。“它巨量体现出一种朴实的真实感,一种对教育、对知识本质的直视与反思。”赵海涛说,这是他的第二件书艺术装置;在搭建前和结构专家反复论证,并采取塔顶逐渐变小的造型,增强稳固性。凭此作品,他摘得在意大利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杰出人才艺术家奖。
书塔建成的前一年,赵海涛接到了一个设计邀约,就此开启了他的书艺术装置之旅。“那是西工大附中旁边一个咖啡厅的楼梯间,很高的空间,需要一个装置作品。”他在思考中路过的一个废书堆激发了灵感。“当时就觉得可以做一个书井。”6.6米高、重达4吨的书井最终建成,网络上引发强烈的关注,现实中成了众多孩子、游客的“打卡圣地”。这个作品有多重解读,可以理解为读书过程中小心“坐井观天”、丢掉了思考;还可以理解为多出去走走、别困在书本知识中。
赵海涛的第三、第四件书艺术装置,去年在江西夏木塘村完成,并留在了那里。一个是4吨旧书搭出的“书柱”,另一个是在村里的千年古树下用茶农晒茶的竹匾和书搭出了守护之意的“书之树”。
废书变身“打卡圣地”的艺术思考
从2016年年底至今,赵海涛的书艺术装置创作旅程仍在继续,他的第五件书装置作品“书虫”本月就要完成。1966年赵海涛出生在延安,那是一片被称为“艺术家摇篮”的神奇土地。在文化馆工作的父亲给了他极大的影响,从小就学绘画,家中有很多前苏联的艺术画册,还有丰子恺的版画。无拘无束,遵从本心是他的艺术选择。
“小时候看天上的云彩,千变万化。我希望我的艺术创作也跟云彩一样,不拘一格。”赵海涛用很长一段时间寻找到了艺术方向。他之前有丰富的阅历,做过建筑,在中央工艺美院进修。色彩的敏感、建筑的在行、绘画的基本功,成就了他的艺术跨界。今天的他,是当代抽象派油画家、跨界建筑师、艺术家,尤其擅长用废旧的东西巨量呈现艺术创作。废旧物品,在他眼中是另一番景象。“我会从它们不同的色彩中感觉到不同的形状和形体。”废书、废瓦片、废铁、废旧搅拌机甚至废燃气罐,都会被他做成耳目一新的艺术装置。
“他将人们习以为常、丢弃的工业化生活用具的废品,利用艺术再创造,构建在公共空间里,形成后现代人文艺术景观。”南阳子认为,当用巨量来进行装置艺术体现之后,不仅能提升公共环境的品质,也会唤起更多人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一个器物可能看不出所以然,但是当成千上万件器物艺术再创造展示出来后,人们先是被震撼,然后就会思考。“这其实是对现代文明派生出的后现代人文艺术思考。”
“从书井、书塔到书虫,从沉重到轻盈。”赵海涛说,作品想要表达的进入知识海洋里不能变成书虫,爬得进去还要出得来,千万不要丢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希望通过这些巨型艺术装置,能引发更多人的思考。
新闻推荐
70年,在时间的长河中仅是弹指间;而在个体的成长岁月中,却承载了太多挥之不去的记忆。“建国”,一个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寄托着...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