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用新旧建筑材料搭配完成的整村改厕工程。本报记者程刚摄
本报记者程刚见习记者刘枫
4月3日,记者来到杨凌示范区揉谷镇姜嫄村看到,10多名村民正手持瓦刀,娴熟地清理废旧房屋拆除后留下的建筑废料……很快,拆迁街道上就摞起了半米高的红砖。
今年71岁的马孝芳,右腿残疾,行动不便,却在拆迁改造工程中找到了赚钱的门路。“靠清理这些废弃砖块,我一天能挣300元,日常花销根本不用愁!”马孝芳激动地说。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各项目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然而,拆迁改造后的建筑废料却成了村里的难题,既污染了环境,又影响了村容村貌。
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18年9月,杨凌示范区联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初步确定在王上村、新集村、姜嫄村等8个示范村,推行建筑废料回收再利用模式,让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建筑废料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参与建筑废料的回收工作,不仅增强了村民的节俭意识,更为他们带来可观的收入。”姜嫄村驻村规划师宋长奇告诉记者。
据宋长奇介绍,一开始,村民们对项目的了解不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为打消大伙的顾虑,他和村委会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做工作,还主动参与村里的改造工作,进工地、对接施工方案、设计图纸……最终,用废旧资源建造的现代化景观墙体、公共座椅、农厕等建筑,让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
在建设过程中,村委会负责动员组织村民参与,保障村民利益;驻村规划师明确废料再利用方法,并进行价值估算;施工队采购建筑废料、监管施工效果;村民负责清理自家后院的建筑废料……村委会、驻村规划师、施工队、村民4方力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形成了“共享、共建、共同管理”的乡村建设模式。
“这种创新的建设模式,不仅为村民创造了致富增收的新途径,更激发了村民参与家园建设的积极性,为村民走出家门参与公共空间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杨陵区揉谷镇镇长祁辉告诉记者。
如今,建筑废料回收再利用已经成为杨凌示范区乡村建设的一种共识。在示范区各方乡村建设者的共同协作下,姜嫄村通过推行建筑废料回收再利用模式,每户村民能够清理1000块至1200块废弃红砖,利用率高达45%;施工方以市场价的一半进行收购,每户可增收300元至360元。据统计,姜嫄村在4条街道共清理15万块废砖,全部用于乡村建设,为村里节省了40%的建设花销。
“咱们农村人节俭惯了,向来有着‘变废为宝’的传统。也正是如此,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将这种勤俭节约的好做法与乡村建设有机统一,发动村民们积极地参与进来,让他们不仅看到变化、获得收益,更能留住乡愁。”姜嫄村党支部书记马占科说。
将节俭和环保意识融入乡村建设
肖杨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一些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大兴土木,大拆大建,过分地追求规模和标准,使一些原本可以利用的旧材料、旧物件在建设中被废弃,成为影响乡村环境的污染源。杨凌示范区在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建设中,积极推行建筑废料回收再利用模式,用废旧资源建造景观墙体、公共座椅、农厕等,让乡村建筑垃圾“变废为宝”,达到了开源与节流的双赢效果。这一做法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农村将节俭和生态环保意识融入乡村建设中,推进资源的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建设宁静、和谐、美丽乡村。
新闻推荐
“西安速度”的技术质量“把脉人” 记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中心项目总工程师龚可
近日,随着西部最大会展综合体建设迎来里程碑节点——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中心幕墙工程完美亮相、承担此项省市重点工程项目的...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