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传统服饰,张义便有讲不完的故事。张义讲解传统服饰。 (记者 杨力 摄)
■记者陈黎
400余年历史的高家大院坐落在北院门,门外是熙熙攘攘的游客,门内却是一处隔绝尘嚣的完好院落。这里藏着西安唯一一家古典服饰博物馆。馆长张义本是一名收藏家,近30年收藏让她的目光逐渐开阔,从玉器、肚兜、绣品再到明清服饰。收藏变馆藏,身为市政协委员的她更致力于传播传统服饰文化。她一方面加深研究,将复刻还原古代丝织品加以时代感设计;另一方面在海内外办展览和讲座。回眸十三朝古都历史中的不同服饰之美,张义希望有“博物馆之城”美誉的西安能再添一座中国服饰博物馆。
古典服饰博物馆的“掌门人”
客房、厅房、厢房、正房;书房、花园、私塾、戏楼……高家大院内三院四进式的院落保存完整。和古院落相匹配的是常年演出的华阴老腔、皮影线偶,还有西安唯一的高家大院古典服饰博物馆。这里的藏品均为馆长张义的收藏品,肚兜、织绣、玉石器、金银器等展现了明清官宦人家日常生活、礼仪寿禧、朝堂礼拜等场景的服饰艺术。
“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收藏,刚开始是收藏玉器。”张义穿一件着表面具有纱空眼的宝蓝色罗类丝绸上衣,里面有一层衬。这是一件她自己设计的样式,复古中充满时尚。她说自己很多年沉醉在小众的收藏中。“藏家喜欢和藏家斗宝、欣赏。”张义不仅是收藏家,还是摄影家、画家、市政协委员。在收藏肚兜过程中,她打开了秦地肚兜的一扇大门,现已收藏了2000多个肚兜。肚兜为中国最古老的服装形制之一,不仅承载着浓浓的化不开的情愫,也可以从中洞晓世风民情。她曾撰写《兜的心语》一书,并多次策展肚兜展览。
2015年,收藏变馆藏。张义成为高家大院古典服饰博物馆馆长,觉得随着阅历的增加,她开始觉得传播传统服饰文化迫在眉睫。博物馆以每年5个大展、10个巡展的频率传播传统服饰文化。今年过年时举办了“兜的心语”——秦地肚兜刺绣主题展、“满门增福,喜迎新春”——传统木版年画展,还将在“五一”期间将举行“袍根问底”旗袍展。
“现在年轻人穿汉服、穿旗袍的人很多,这个趋势非常好。但是有些旗袍款式演绎的不够好,有悖旗袍的内涵。”张义说起办旗袍展的缘由。她觉得大部分人对旗袍的背景文化了解很少,其实旗袍到民国时除了农村妇女要下地干活不方便,基本上所有阶层的妇女都穿,非常大众。她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更多女性了解旗袍的历史和美感,知道什么款式更适合自己。
尤其看到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迷恋品牌,她希望通过各种展览能够呼吁大家能了解传统服饰,提高审美情趣。“出国看到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都穿着自己民族服装庆祝节日,我就希望国人也能在重要节日穿上自己的传统服饰,比如汉服。”
期待西安能有更专业中国传统服饰博物馆
“从西周开始不同阶层和官职的人穿戴不同的颜色、款式、纹饰的服饰,历朝历代延续的这种规矩也衍生出传统服饰的多重文化内涵。”张义说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加,也让浩瀚中的服饰有了实物让人们可以复刻重现面料。
中国社科院的纺织品考古学家王亚蓉,是张义口中尊称的“老师”之一。王亚蓉几十年从事考古纺织品文物现场发掘,保护研究鉴定工作,曾参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三号汉墓保护研究工作。在和她打交道中,张义感叹这些考古界老师们的付出,古稀之年仍奔波在一线。考古学家从斑驳碎片的丝织品文物中研究出传统织法,复刻出面料,还原古籍诗词中美丽衣裳。让张义觉得遗憾的是,很多复刻出来的纺织品就放到各博物馆展出,再没有机会浮现于世。
她的古典服饰博物馆有个复刻部,在这里有很多复刻的文物丝织品被她重新设计研发,比如肚兜图案制成丝巾。她认为其织法、纹路、图案及其内涵,是可以借古“用”今的,只要是美的衣服,有内涵的服饰,人们是愿意穿的。毕竟衣食住行中,“衣”排在首位。
“我觉得丝织品的考古成果都是可以引入西安,汉唐衣着的重现会让汉唐文化有了更多实物。”她说西安是“丝绸之路”起点,传统服饰本就和丝文化相关。西安也是十三朝古都,她觉得更全面专业的中国服饰博物馆应该建在“博物馆之城”的西安,让世人更好的理解和传承传统服饰之美。
新闻推荐
日前,中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创新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在西安高新区丝路资本大市场举行。商业航天保险创新研究院的成立,开拓了...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