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联合运控中心。本报通讯员张海波摄
本报记者苏怡
开栏语
2017年4月1日,陕西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两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形成了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9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18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本报即日起开设“陕西自贸区新动向”栏目,通过深入各自贸片区看变化,亲身体验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热潮,感受自贸试验区的蓬勃活力。
3月20日13时40分,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联合运控中心海航席位,协调员邱叶正紧盯电脑,密切关注延误航班的实时动态。在电脑显示屏上,从乌鲁木齐经停西安飞往海口的GS7469航班信息正处于提醒状态,显示为橙色。
“当天10时,运管委联合运控中心各席位会商,我了解到GS7469航班由于空域活动延误的信息。会后,我立即将信息发布给海航内部各保障单位,按照会商的方案密切关注航班保障。”邱叶说,通过及时与空管席位协调航班时刻资源,该航班起飞时间提前至13时51分,避免了长时间延误。
近年来,随着陕西民航的快速发展,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日均起降航班接近1000架次,日均飞越航班3000多架次,空域、时刻、机位等资源矛盾日益凸显,不正常航班一度占到每天航班总量的10%。面对航班延误对民航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陕西积极探索运行管理变革,由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与西北空管局共同发起,联合东航西北分公司、海航航空、航空地勤(西安)公司、中国航油西安分公司等运行保障主体共同组建运管委,形成“以运管委为组织机构、联合运控中心为运行载体、A-CDM系统为平台支撑”的大协同、大运行管理体系,大幅提升了机场整体运行品质。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共保障放行航班超16万架次,其中运管委协调干预航班12743架次,处置成功9824架次,协调干预对放行正常率的贡献达到6.09%。
“A-CDM系统集成了8个运行主体、20多个生产运行信息的航班保障、旅客服务、车辆定位、航空气象等信息,实现了横向和纵向信息共享,形成了覆盖全航班、全流程的西安民航运行数据中心,有力地促进了机场运行管理从松散协同向紧密协同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常钢说,去年11月,中国民航局领导视察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时,对该模式给予高度认可,并将其肯定为大型机场运行协调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安方案”。
作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最大的基地航空公司,东航西北分公司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业务量超过30%。东航席位协调员毛崇海说:“通过A-CDM系统掌握航班所有运行信息,我们不用再‘一对一’联系空管、机场等单位,在联合运控中心现场就能协调,实现了航班进出港的高效保障。现在,航班放行正常率从88%提升到93%,始发正常率也从89%提升到95%。”
自2017年10月运管委及联合运控中心常态化运行以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航班地面滑行时间、关舱门等待时间和航班延误时间明显缩短。2018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放行正常率高于行业水平12个百分点,航班正常率位居全国十大机场首位,长时间延误航班降低39.23%。
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3航站楼休息室,一位经常往来西安的商务人士对记者说:“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航班准时了,甚至有时还会提前到达目的地。另外,机场的服务越来越周到,环境也越来越好。”
“以前,旅客、行李上了飞机,关了舱门,地勤保障任务就算完成,剩余环节和我们就没关系了。现在保障任务一直要延伸到航班起飞,这就对我们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严格控制好地面保障各节点的时间,在航班计划起飞时间前15分钟关闭舱门,交给空管优化后续的起飞时刻。”地勤协调席位值班主任陈玉宝说,从单兵作战到整体运行,大家不再只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更加注重整体运行效率,紧盯同一个目标,共同提高运行品质。
作为陕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提出的目标是打造“中国最佳中转机场”。对此,常钢说:“旅客来得了、走得快、衔接畅,中转才有意义。”
如今,伴随着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持续推进,从“一人抱薪”到“众人拾柴”,空地协同运行模式为身处内陆的陕西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面向蓝天,陕西全力打造“国际运输走廊”和“国际航空枢纽”,持续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创新探索出一条内陆地区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新闻推荐
《2019高端财富白皮书》显示 高净值人群的投资偏好正在变化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家庭的财富也正处在空前的上升阶段,身价超过百万美元的“富裕家庭”数量正快速增长,因此...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