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丽娟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更加注重个体感受、体验的乡村民宿经济顺势而起。其早已突破原来纯粹的“旅游”概念,转而成为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切入点。民宿经济让美丽资源变成美丽经济,成为关联农村整体发展的大平台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新载体。
一、民宿经济更加注重政策集成创新,有利于挖掘乡村振兴改革潜能
乡村民宿经济作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产业业态,不仅有助于实现农村生活、生产与生态的深度融合,更是涉农政策体制机制集成创新的有效载体。乡村民宿往往依托既有的村舍民居改建、村集体建设用地新建和景区住宿改造而来,其发展过程中可承载众多农村改革使命。在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方面,通过发展乡村民宿经济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从而有利于提高农户财产性收入。西安市在集中推进蓝田、鄠邑、周至农村“三变”改革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发展乡村民宿经济,通过股份合作将村集体、村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为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新思路。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方面,尤其是破解住房财产权抵押问题,通过发展乡村民宿经济,有利于抵押贷款金融产品体系创新,重点围绕解决涉农项目投保等新型险种试点问题。将发展乡村民宿经济与系列金融改革相结合,激发农村金融市场活力,解决农村融资瓶颈。亦可借鉴安吉发展民宿经济的经验,构建“市民宿发展管理办公室—区县乡村民宿集聚区—乡镇民宿服务中心—村级民宿服务工作站”四级服务体系,以利于更有效地服务民宿经济发展,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乡村振兴改革挖潜。
二、民宿经济更加注重农民多元参与,有利于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发展乡村民宿经济,不仅活化了乡居民舍的物化价值,而且释放了更多就业需求,在增收提效中充分体现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有利于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浙江全省的民宿采取的是统一规划设计、分散经营的模式,已经从最初单一的自主经营发展到租赁经营、流转经营、众创共享、连锁经营、“村级物业”经营、“股份制+农户”“工商资本+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多种经营模式的背后是良好的群众多元参与基础。不论是自主经营还是股权分红,发展乡村民宿经济拓展了农民收入渠道。农户或以民宿业主的身份直接从事经营,或间接参与到民宿经营中的某个消费环节。不管是民家餐饮、民宿日间照料、农产品零售、乡村建筑业,还是其他民宿消费服务提供,农民在不同的民宿经济链条中有着更多的自主参与选择,在多元参与中体现了新时代新农民的自我创新与自我管理。在民宿经营主题、经营模式、风格设计等方面有着更多的自我振兴成分,在经营中打造至善至美至诚的民宿经济软实力。只有财产性收入和创业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农民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富裕起来。
三、民宿经济更加注重产业关联配套,有利于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民宿经济集“吃、住、游、购、娱、养、情”等于一体,游客不同的需求也拉动了产业链和服务链的延伸。从长期来看,要实现产业振兴,在盘活闲置宅基地资产发展民宿经济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其他配套产业形态更大范围地进驻乡村。民宿经济并非单纯的住宿需求,更是全域旅游背景下对休闲体验地的综合服务需求考量。除了休闲住宿项目本身的精致个性体验之外,仍需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乡土特色的体验项目、绿色安全的餐饮、便捷的交通和顺畅的通信等产业配套。西安乡村民宿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创新发展乡村的特色产业和新型服务业,可以融合网络营销、创意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在综合条件较为完善的区县培育品牌民宿、精品民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进行产业布局,将民宿经济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项目统筹规划,在引进新业态新产业中实现产业融合,在“三产”融合中实现转型升级,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四、民宿经济更加注重内容载体创新,有利于强化乡村振兴文化引领
在全域旅游的大趋势下,民宿经济体现了休闲度假的高品质需求,是一种个性化与深度游的体验方式。民宿作为一种旧乡愁与新乡土相结合的产物,被称之为有温度的住宿、有灵魂的生活。其发展前景也取决于其个性化设计、特色服务、独特的文化体验。因此,民宿建构细节和消费环节中是否能承载文化情怀需求下的实体创新,需要在发展理念与载体创新、内容创作等方面更有所为,才能真正让民宿产业既要“叫得响”,又能“走得远”。西安已形成秦岭北麓、渭河沿岸两条休闲农业产业带、白鹿原、杜陵塬、荆山塬三个休闲农业示范区的“两带三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可结合区县不同民俗文化和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开发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乡村民宿创意产业集群。如结合避暑、温泉、农事节庆、农业生产活动等特色风情,加强主题房间、特色餐饮、观光体验、农事体验、休闲娱乐、工艺研学、亲子课程、房车露营等民宿产品建设,开发品牌化的“民宿+运动”“民宿+传统手工艺”“民宿+民俗节庆”“民宿+采摘体验”“民宿+皮影体验”“民宿+农民画”“民宿+摄影课程”等特色民宿体验项目。尽量多挖掘住宿之外的附加价值,从而增进消费者的深度体验感和民宿个性品质甄别度,摆脱低端同质竞争的发展误区,让农村传统文化在流动升值中得到传承发扬。
五、民宿经济更加注重社会合作,有利于发挥乡村振兴智库力量
乡村民宿经济作为新业态在三产领域的新尝试,涉及土地、资金、策划、运营、营销、培训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在调动农民主动参与民宿产业发展基础上,创新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工商资本合作开发、集体经济股份带动等不同民宿发展路径,更加注重政府的统一规划引导、社会的有序参与以及智库平台的广泛支持。通过搭建智慧民宿共享平台,解决民宿经营者之间信息交流、资源整合、经验分享问题,有利于加强目标客户群体消费偏好的研判,从而及时更新产品开发。可借鉴安吉民宿实训模式,将民宿定期实地指导与酒店轮岗锻炼相结合,在实战培训中提升民宿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准。通过搭建市县民宿协会及乡镇民宿服务中心,在规范市场价格、反馈游客诉求、创新服务方式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监管和市场引导作用,有利于行业自律和良性竞争秩序的构建。通过整合政府与院校科研资源,在民宿项目咨询服务中体现乡村振兴智库力量,通过乡村振兴合作平台实现参与主体共建共享,从而构建民宿经济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格局。
总之,发展乡村民宿经济,既能传递生活美学、体现产品创新、弘扬西安文化,又能提供“望得见绿、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旅游体验,在农村生活、生产与生态深度融合中助推乡村振兴,加快西安旅游业追赶超越步伐。
(作者系西安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教授)
新闻推荐
本报讯(首席记者张晴悦)曾因贩卖毒品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出狱后不思悔改,毒瘾再犯,又多次容留吸毒人员在自己家中吸毒。近日...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