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杨凌讯(孙建恒记者薛保华)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乡村振兴工作进展如火如荼,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在紧抓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许多因拆迁改造的建筑废料成为了村里亟待解决的难题。而杨陵区揉谷镇姜塬村,则独树一帜,利用废旧资源搭建起的花坛、景观墙、座椅等,以“俭”文化,构建着美丽乡村。
3月27日,记者来到杨陵区揉谷镇姜塬村,马孝芳在整改拆迁的街道中,手持瓦刀专心分拣着建筑废料中的可用红砖,娴熟的技术,很快让他周围摞起半米高的红墙。“我每天处理1000余块砖,施工队收购之后能挣300多元,基本满足一个月的生活费。”今年71岁的马孝芳,右腿有些残疾,劳动能力差,这些因拆迁改造被丢掉的废材料为他增添了一份生活收入,让马孝芳心生喜悦。
去年九月,杨陵区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联合,共同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初步形成王上村、新集村、姜塬村等8个示范村。宋长奇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一学生,也是杨陵区乡村改造驻村规划者中的一员,项目初期,他与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宣传,为打消村民顾虑,与村委会主动参与废旧资源利用工作,进工地、对接施工方、设计图纸等,用废旧资源建造现代化景观墙体、公共座椅等进行展示,让村民充分感受“俭”文化的实用性价值。“通过数据统计,每户村民能够清理完成1000至1200块砖,通过建筑废料低技化再利用的方式,二次利用率达到45%,施工方以当年市场价的一半进行收购,每户可收入300至360元。”宋长奇告诉记者,建筑废料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只需合理利用便能发挥其最大价值。
记者获悉,在姜嫄村建设中,四条街道共清理了15万块旧砖,全部用于乡村建设,为村里节省了40%的花销。“咱们农村人节俭惯了,看到废弃的东西就想着怎么能利用起来,我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正式将‘节俭’这种中华传统美德与乡村建设理念结合,让群众看得见变化,参与其中,享受获得感。”姜嫄村书记马占科说。
据了解,为保证建筑垃圾合理利用,在建设过程中,驻村规划师明确废料再利用方法和价值估算;施工队进行采购,并监管施工效果;村三委组织村民参与,保障村民利益;村民负责清理自家后院建筑废料。“四方人员,形成优势互补关系,达成‘共享、共建、共管’体制,不仅激发了村民参与家园建设的积极性,更为村民走出家门参与公共空间营造打下坚实基础。”揉谷镇镇长祁辉说。
如今,在各方乡建者共同协作下,通过推行村民参与建筑废料回收再利用模式,将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实现经济化效益。当下,在示范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筑废料回收再利用正从常识逐渐转变为一种社会共识。
新闻推荐
经九路(咸宁路-永乐路段)今起放行 道路全长1760米 将有效缓解周边交通压力
本报讯(记者文锦)3月31日记者从西安市住建局获悉,4月1日8时西安市断头路工程经九路(咸宁路-永乐路)段施工完成放行,将有效缓...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