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凌晨,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C卫星发射升空。 (新华社发)中星6C卫星的成功发射让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300”。 (新华社发)
2019年3月10日0时28分,巨大的轰鸣声响彻大凉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中星6C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随后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一刻,中国航天迎来了长征系列火箭第300次发射,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这支液体动力“国家队”而言,更是意义非凡,这是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航天液体动力推举中国航天事业发展飞向的又一个崭新高度。而且,长征系列火箭300次发射,航天液体动力从未缺席,西安航天硬科技一直助力我国航天科技发展。
西安智造助力中星6C卫星成功发射
核心有效载荷实现国产化
本报讯(首席记者杨斌鹄)3月10日0时28分,中星6C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位于西安航天产业基地的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为该卫星提供了天线分系统、转发器分系统及跟踪子系统等核心有效载荷及卫星平台产品。
中星6C卫星是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主要为中国、东南亚、澳洲和南太平洋岛国等地区提供通信与广播业务。地面的广播电视信号通过地面发射站以上行频率发送给卫星,卫星接收后将信号转换为下行频率的信号再传回地面接收站。地面接收站经过处理后,就能转化成我们平时听到、看到的广播电视节目。在这个过程中,信号频率转化十分关键,转化信号频率是为了让上传至卫星的信号和卫星传回地面的信号避免相互干扰。接收机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设备之一,中星6C卫星使用的接收机全部是由西安分院研制的,这也是在我国的广播电视通信卫星中第一次将这个重要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
“以前,国产的接收机性能、重量和功耗等方面和进口的接收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大多时候国产的接收机在卫星上是作为备份件。我们经过几年的努力,不断缩小了和进口接收机的技术差距,在这颗卫星上全部装载了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制产品。”西安分院中星6C卫星负责人王峻介绍说。
在天线分系统、转发器分系统、跟踪子系统中的其他重要有效载荷研制过程中,西安分院采用了“货架式”的国产化成熟产品,这些产品都是经过在轨考验的,同时也是各类卫星中的通用产品,只要根据具体的卫星指标进行个性化修改,就能实现应用,大大提高了研制的效率。
西安分院主管商用通信卫星研制的马伊民总监表示:“西安分院是我国通信卫星有效载荷系统的主力研制单位,为我国在轨和目前在研的所有通信卫星提供有效载荷产品,代表我国通信卫星有效载荷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截至2018年成功在轨应用的通信卫星已达40余颗。西安分院通过几十年来的技术沉淀和新技术开发,实现了高品质、快速的研制,已经成为国际卫星有效载荷制造商俱乐部中有影响力的成员。”
从1到300
航天六院推举中国航天迈上新高度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00次发射四大看点
看点①
长征系列49年发射300次
航天液体动力现居世界一流水平
“看似寻常最崎岖,诚如容易却艰辛”。从1970年4月24日用长征一号发射“东方红”第一颗人造卫星,到2019年3月10日用长征三号乙发射中星6C卫星,49年长征系列300次发射的航天征程,见证了中国航天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同时也折射了中国航天液体动力事业创新发展的非凡历程。
令航天六院干部职工更加骄傲和自豪的是,长征系列火箭300次发射,航天液体动力从未缺席。半个多世纪以来,依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原始创新,六院人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刻苦攻关、创新提高,突破了从常规推进剂到高能低温推进剂、推力从毫牛级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等一系列液体火箭发动机关键和核心技术,研制出了上百种适用于长征系列火箭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满足了从常温到低温、串联到捆绑、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发射卫星到发射飞船、发射地球轨道航天器到发射深空探测器的需要,为广播通信、气象、资源等系列卫星及神舟飞船等提供了空间推进系统,为中国航天发展提供了强大可靠的动力支撑。
长征系列火箭前300次发射,以常规火箭发动机为主,却已创造可高成功率的“金牌火箭传奇”。航天六院不断推进动力技术的创新,为包括重型运载火箭、空间站建设、火星探测在内的一系列国家重点型号研制、预先研究和重大飞行试验任务,提供了先行一步的动力保障和领先一路的技术支持。形成了技术先进、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上面级发动机、空间飞行器动力、导弹武器动力、空间攻防装备动力、吸气式动力等为代表的液体动力研发平台,使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可靠性、经济性、适用性和维护性居于世界一流水平。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六院实现了新一代运载火箭四型发动机工程应用,开展了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运载火箭动力、组合动力技术研究,液氧煤油发动机、液氢液氧发动机等一系列液体动力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成为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看点②
火箭直径“1.65米的跨越”
中国航天制造能力最新注解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60多年前,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每一次航天发射任务的成功,都是中国航天人不断努力的注解。
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例,在此之前中国火箭直径是3.35米直径,而长五火箭的直径为5米,虽然只是1.65米的跨越,却凝结了无数航天人的心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院长郝照平介绍,5米直径大型箭体结构为我国运载火箭首次采用,是火箭实现运载能力重大跨越的基础,设计、制造、试验难度很大。
发展航天,动力先行。结合航天强国路线图,针对航天液体动力发展新使命、新需求,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提出了“先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成为航天强国建设先行者”的技术创新发展目标。以集团公司实现航天强国建设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为指引,做出“两个阶段”“三步走”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40年,全面建成以军为本、军民融合的世界一流宇航动力公司的奋斗目标。第一阶段:从现在起至2028年,用十年时间,分两步走,将六院建成世界一流宇航动力公司,主要技术和产品指标先行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成为建设航天强国的先行者。第二阶段:到204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宇航动力公司,核心技术和产品指标实现全面领先,成为航天液体动力发展的引领者。
看点③
绿色火箭渐成长征系列主流
开放合作让中国火箭自信走向世界
长征六号的成功首飞,拉开了我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投入使用的序幕。随后,长征七号、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先后登场。
未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还将研制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完成我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更新换代,绿色无污染的环保推进剂将成为中国火箭的主流。
以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为代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现在采用的三种新型主发动机均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推进技术。三型新型发动机的研制,使我国运载推进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不断为“美丽中国”做出努力。
随着技术的进步,长征火箭的“国际范儿”越来越足。
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承揽国际商业发射服务。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中国航天自此踏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截至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已完成48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56颗国际商业卫星,并向国际客户提供17次搭载发射服务,打造了“中国长征火箭”这一知名品牌。
近年来,国际商业航天市场蓬勃发展,中国先后为老挝、白俄罗斯、阿尔及利亚等国提供了国际商业发射服务。
在2015年老挝一号广播通信卫星项目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首创“天地一体化+商业运营”新模式,为长征火箭拓展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开辟了新思路。
看点④
共享发展成果加快军民融合
更多航天硬科技助力国民经济发展
随着中国航天的接续发展,航天科技不再只是“高大上”的硬科技。“我们将借助优势的航天运输服务,通过全新共享发展的新模式,为市场提供满意的发射服务和天地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航天与人的良性互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院长郝照平说。
2019年,恰逢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建院50周年,航天六院坚持自主创新,遵循动力技术创新规律,工程研制和基础理论研究并重,设计与制造与试验紧密衔接,构建了完整的液体动力创新能力体系,为液体动力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强保障,支撑了航天动力技术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少有的完全拥有航天液体动力知识产权的国家之一。
航天科技的发展蕴藏着丰富的经济社会效益。航天液体动力军民融合产品一经面世,大部分用于填补国内空白,或者替代进口,火箭发动机的流体机械、热能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于其他各行各业的科技研发、产业升级具有极强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如今,六院人把军民融合产业目标定得更高,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牵引导向,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努力研制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和行业引领地位的创新产品,为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作出航天企业应有贡献。
“长征系列300次发射我们深感自豪,过程中却总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把心思用到位、工作做到位、自律严到位,进一步压实责任,着眼基础,提升能力,确保后续型号成功,走好长征系列火箭新的长征路。”航天六院院长刘志让说。
本组稿件
综合新华社
首席记者杨斌鹄
新闻推荐
去健身房健身,已然成为都市青年生活的一种方式。然而,最近西安大寨路一家健身房,却贴出了“转让”告示,让不少在健身房报名的...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