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和平门里西侧的下马陵路。
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董仲舒墓。
【开栏语】
葆有西安这座城市精魂的,除了辉煌的大遗址、景区,更有遍布古城角角落落的斑驳街巷。周秦汉唐以降,即使岁月沧桑、宫阙损毁、城市变迁,寻常巷陌也会穿越千百年的历史沉浮,带着这座城市前尘往事的余温,融入现代都市的繁华喧嚣。走进每一条街巷,品读每一个地名,都能掀开古都西安的巨幅历史画卷的一角,其中的故事,或风趣幽默、哀婉幽怨,或荡气回肠、温暖动人。
从今日起,本报将开设专栏“西安处处有故事”,带您走进西安的大街小巷,下马陵、糖坊街、窦府巷……探寻这一个个名称背后的历史,一砖一瓦上镌刻的光阴,让历史与现实在您的凝视与徜徉间,流淌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汇聚成一个鲜活丰满的西安。
■记者杨旭文/图
“一晃在这儿住了70年了。小时候每到冬天下雪,我们几个孩子就结伴在巷子里滑雪,一个拉着一个的,特别开心。这一幕幕仿佛还在昨天啊!”今年70岁的黄世凯是下马陵的老住户,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晚年也依旧守在这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太熟悉了,历史都仿佛融进了生活中。”
下马陵位于和平门内,东起和平路,西至柏树林,全长825米,路上的青砖历经无数车辆碾过、行人踩过,已被打磨得光滑无比。巷子虽紧邻繁华要道,却是“闹中取静”,遍布家属区,生活氛围浓厚。
但只消从东口向西走几步,就可看出这条巷子不简单。一座古典民居式门楼,朱红色的大门紧闭,门边的石刻生动、精细。围墙上嵌着一块青黑色碑石,和旁边立着的白色新碑相伴,上书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董仲舒墓”。
这正是流传最广的下马陵的来由:昔日汉武帝经过大儒董仲舒墓时,为表尊敬下马步行,此后形成“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不成文规矩。也有说是董子门人过其墓皆下马。巷口的石碑上还记载了另一种说法:明嘉靖三年(1524),陕西巡抚王珝与巡按御史喻茂坚在今址建董子祠,以祠后墓冢为董仲舒墓。
西安地方史研究者封五昌认为下马陵今址是董仲舒墓的可能性极小。他说:“《太平寰宇记》中记载‘董仲舒墓在(兴平)县东北二十里。’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我认为这里是后人修建衣冠冢、董子祠的可能性较大。”
按西安市著名地名文化研究者葛惠考证,至唐朝,下马陵曾是唐长安城第七横街的一部分。
历史中的下马陵也曾一度成为政治重地。《碑林文史资料》第六辑中有文章写道:1937年底至1938年春,胡宗南将“董仲舒祠”修整为官邸和办公场所,他还在东仓门南口面西耸立了一个大牌坊,上书“汉下马陵”四个大字,极其醒目。当时的下马陵戒备森严,也成为胡宗南公馆的代名词。封五昌介绍,“这里也曾接待过蒋经国夫妇、陈诚、戴笠、王叔铭、美国驻华司令官魏德迈及美国14航空队陈纳德将军等国内外高级官员。”
在黄世凯的记忆里,“董子祠”是小时候时常光临的玩耍场所。“那会儿还是一个大坟堆呢,倒是有很多碑,1987年元旦前翻修过一次,陵墓封土加高并用青砖砌了围墙。”翻修后的陵墓和祠堂占地4.5亩,祠堂由门楼、正殿、六角凉亭组成。
由于“董子祠”在某一干休所内,目前并不对外开放,但站在围墙外,仍可望见院内的参天古树和屋顶的石瓦。“去年我还进去看了,旧旧的显得有些苍凉孤寂,但依旧能看出古朴高雅的气质。”黄世凯说。
漫步于青石小巷内,一边触摸着厚重的城墙砖瓦,一边过着百姓的平淡生活,历史与烟火气息交融,倒让人生出一种难得的踏实感。也正是这种踏实感把黄世凯牢牢留在了这里。他笑着说:“一起在这儿长大的朋友大多数都搬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去了,但我就是觉得这儿好。每天我都顺着城墙或到环城公园散步,经常还能碰上从城墙下来的游客,时不时跟大家聊一聊,多好的日子。”
51岁的李平在下马陵和东仓门的十字路口开了家小卖部,10多年来,她看遍了四季交替,人来人往。“大概10年前,家属区、干休所的沿街部分被整修成仿古式,新店铺也逐渐多了起来。”除了剪裁熨烫修改衣服的小店,传统的早点铺等老铺,如今的下马陵也汇集了咖啡厅、手作工坊、花艺馆等精致小店。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600年的巍峨城墙,口口相传的“敬儒”美谈、平凡恬淡的古城新生活,都为“下马陵”写下生动注解。
又是平凡的一天,太阳按时温暖了青石小巷,李平依旧早早打开了店门,门前早市上摊贩的叫卖声、居民的还价声一如往常嘈杂。穿过这片热闹的早市,黄世凯顺着城墙根儿,走过“董子祠”,穿过和平门来到公园,热情地和老伙计们打着招呼……
新闻推荐
往年开学第一个月保教费约1200元,这学期开学交了近1700元,家长觉得幼儿园可能存在乱收费。李女士的儿子在灞桥区洪庆街道清...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