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向喜
西安与“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曾是东方世界的文明中心,也是中国年的形成之地,中国年曾经最繁盛的地方。
在虞舜时代,年叫作“载”;在夏,叫作“岁”;在商,叫作“祀”;在周,才有“年”的叫法。在古代,年的意思是谷物的生长周期,“过年”就是单纯的庆祝丰收。但自夏至秦统一六国,年的第一个月,即正月的日期并不一致。在夏,孟春为正月;在商,十二月为正月;在秦,十月为正月。也就是说,迎接新年与迎接新春并不完全一致。
至汉元封年间,汉武帝下诏从民间广征天文学家改革历法。在同乡的推荐下,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来到长安(今西安),汉武帝授官太史待诏,主持改制历法。经过6年测算研究,落下闳等人制定了新历,并被汉武帝采纳。汉太初元年五月初一(公元前104年6月20日),汉武帝颁令全国使用落下闳制定的新历。新历被称为《太初历》,首次将24节气纳入中国历法的体系之中,并确定“孟春正月朔日”为一元之始,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始。此后,岁首祭祀、过新年的习俗在民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
大唐盛世,是中国年节发展的鼎盛时期,并从原始巫术禁忌中解脱出来,节日礼仪性和娱乐性进一步增强。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正月十五上元节的祭神灯,是举园游灯、赏灯、观灯举的狂欢日。京城长安火树银花不夜天,一连三晚取“宵禁”,百姓倾城出动,前呼后拥,形成了中国年俗的基本表达方式,也赋予了西安年最中国的历史底蕴。
而作为京畿之地,周至则是镶嵌在关中大地上一块璀璨的历史文化明珠。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周至正式置县,始称“盩厔”。汉武帝亲临周至楼观,在老子讲授《道德经》的地方,跪下九五之尊的躯体,向伟大的思想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家作虔诚的拜谒,并在楼观台修建望仙宫,扩建庙宇,修筑殿坛,扩建和修建长杨宫、五柞宫、葡萄宫。至唐代,楼观台宗圣宫被尊为皇家宗庙。丰富多彩的周至民间年文化活动,如民间歌舞有牛斗虎、夹板舞、竹马、明马钻蔑、旱船等,社火有青器焰光、车社火、灯社火、芯子,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殿镇八卦锣鼓”、“牛斗虎”、“背芯子”,“渭旗锣鼓”等,也正是在这种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被誉为“古代音乐活化石”的集贤古乐,更是源于秦汉和唐代宫廷音乐。从“腊八”到“年尽”,周至保存了中国最完整的乡村年俗。
如果说,西安年最中国,凝聚了十三朝古都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周至年则最传统,集中了中国关中乡村年文化的精华。体味中国年,不能不去西安。去西安体味中国年,也不能不去周至乡村。
新闻推荐
雁塔区等驾坡街办月登阁村地面附着物补偿工作已近尾声,为彻底解决我村原有祖坟安放,使逝者得到安息,经月登阁村两委会研...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