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服装的变化也从侧面印证了社会与生活的变迁。
服饰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人们身上的历史画卷。今天,就让我们“穿”越40年,去看一看那衣柜里的芳华……
七十年代:绿蓝黑灰,单调的美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哥穿了二哥穿,二哥穿了小弟穿,衣服裤子全补丁”……这些都是七十年代人们穿衣情况的真实写照。
2月10日,正在新区某商场选购衣服的张先生说:“我们小时候家住在农村,当时人们穿的衣服款式普遍简单,不太讲究什么样式,颜色也朴素暗淡,大多是灰、黑、蓝。上小学时,家里没有钱,买不起成品的衣服,母亲就会买一些布,给我们做衣服。那时只要有衣服穿,冬天能保暖夏天能遮体就很满足了。”今年55岁的张先生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家里有3个姐姐和1个哥哥,哥哥比他大5岁,他小时候总是穿哥哥剩下的衣服。他说:“每到冬天,母亲总会把哥哥穿小了的棉袄改一改,作为自己的新棉袄。其实里面的棉花都成了套子了,但家人还是舍不得扔。”
在张先生的记忆中,改革开放之前,物质比较匮乏,人们买东西并不像现在这样容易,除了有钱还要有“票”。其中布票就是从1953年开始实行,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才退出历史舞台。“当时,一种被叫做‘的确良’的布料特别受欢迎,有票都不好买。我那时在西安上警校,谁要是有一件的确良的衣服,就算是‘时髦’了。”张先生说。
八十年代:冲破单调,绽放异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革的春风吹响了市场经济的号角,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布匹供应日趋丰富,棉纺织品、化纤制品的种类样式越来越多,服装也已经从单一的蓝、黑、灰变得五彩缤纷。
今年53岁的张女士,曾经开过理发店、服装店,现在经营着一家茶楼。虽然如今年龄大了,但她还是和年轻时一样,对穿着很讲究。她说:“我年轻那会儿,就喜欢穿时髦新潮的衣服,当时社会上特别流行喇叭裤,好多人都穿,我也穿。后来,又流行起了高跟鞋、西服等,我也照样穿。”
服饰的发展开始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服装款式越来越多,大西服、小夹克、长大衣等成了年轻人的追求,喇叭裤、连体裤、健美裤、蕾丝裙、中性套装……各种新潮的服装相继出现,各种颜色的衣物“争奇斗艳”。
九十年代:追求个性,青睐品牌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更为开放,对衣物也有了新的选择。
家住新区的陈女士今年49岁,她说:“90年代,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穿衣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像以前只看中避寒保暖,而是更加重注自身气质和品位的展示,大家买衣服也都多倾向于品牌商家。”陈女士的女儿是个“80后”,她也告诉记者:“我上高中时,班上有不少同学都穿着‘品牌’衣服。”她说上学时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衣服都很多,款式也很多,而且大家买衣服都更看重“牌子”。
二十一世纪:吹起“中国风”
进入二十一世纪,逐渐吹起“中国风”。
2018年夏天,梁女士去杭州游玩,发现当地有许多卖旗袍、唐装的服装店。出于喜爱梁女士买了一件,回来之后,周围的人都夸赞旗袍既修身又好看。梁女士说:“我和几个好朋友,现在特别迷恋传统旗袍。”在国内,像梁女士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旗袍、汉服、唐装、民国服饰等服饰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
“中国风”不仅盛行在国内,在国外也受欢迎。刺绣、生肖、青花瓷、年画人物……许多点缀有中华民族文化痕迹的服饰,总是不经意地出现在一些国外时装周的秀场上。一向关注时尚动态的张小姐说:“我觉得是因为咱们的祖国强大了,中国人如今的购买能力也今非昔比,越来越多的国外大牌开始试水‘中国风’。像那几个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每年都会根据中国的农历年份,推出产品,比如鸡年限量款、狗年限量款、猪年限量款。”(本报记者 吴洋凯 见习记者 张芳)
新闻推荐
“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沣西新城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少数”,突出政治建设,系统排查、边查...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