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趟“长安号”国际货运回程班列驶抵西安(资料图片)(记者 张宇明摄)
■新华社记者姚友明
寒冬腊月,位于西安市东北方向的西安港内仍是一片繁忙景象:即将搭上“长安号”中欧班列被送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集装箱整齐地分列在港区内的大道两侧,一眼望不到边。列车宛若一条巨龙静静地停靠在口岸,等待着装车出发的时刻。
2018年,“长安号”在全国59个开行的中欧班列中,实载开行总量、重载率和运送货物总量三方面数据位列第一。两千多年前,从这里出发开辟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声虽已远去,但这支“钢铁驼队”正满载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人民的希望,开启一段新的幸福旅程。
2013年11月28日,“长安号”国际集装箱货运班列从西安港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发车。一直到2014年底,“长安号”开行46列。“开行数量小,且大多是‘满车去、空车回’,不过我们没有放弃,而是积极谋对策、想方法。”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副主任苏国峰说,一方面,“长安号”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上广交朋友。2017年4月1日,西安至欧洲铁路枢纽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中欧班列正式开行,班列全程运行17天左右,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和匈牙利共5个国家,这条线路比原来陕西出口欧洲的货物要通过铁海联运压缩了30多天的时间。
另一方面,“长安号”利用陕西省自贸试验区的先行先试优势,大胆改革创新。此前国际货运专列报关时,需要一箱一报,而“长安号”通过合并同类项的方式首创“舱单归并”一票报关法,这极大节省了企业的时间成本。陕西爱菊集团主动走出去,在中欧班列途经的关键站点——哈萨克斯坦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国际港务区投资建立了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并与哈萨克斯坦政府签订了共计150万亩土地的“订单农业”合作协议。哈萨克斯坦的优质小麦和菜籽所产出的面粉和油脂现在不仅能在陕西销售,集团也通过“长安号”打开了欧洲市场的销路。
不仅在培育安全、高效、便捷的国际进出口贸易大通道上下功夫,西安还通过创新发展充分激发当地科教资源富集的优势。以“硬科技”为抓手,西安探索出一条高校和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新路径,原有大量“沉睡”在论文中和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被激活,古老的西安正在向“硬科技之都”演进。
“硬科技”是对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高精尖原创技术的统称,具有自主研发、长期积累、高技术门槛、难以被复制被模仿等特点。2013年,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联合社会资本发起创办的专业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创业投资”的一站式硬科技创业投资孵化平台——西安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成说,与以往研究所成果转化采取的“农田模式”不同,中科创星为处于不同阶段的创业者提供“一站式”贴身增值服务,包括物理空间、科研平台、投融资、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法务服务、创业培训等。
“中科创星自成立至今已经孵化培育240余家企业,市值311亿元,累计实现投资21亿元。”王成说。在高新科技企业持续推动助力下,西安科技创新活力加速释放。2018年1-10月,西安市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95%、60.8%,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改革持续推进,效益持续改善。
为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2017年起,西安以户籍改革为核心大力招揽英才。2018年全年,795166人选择搭上西安这趟满载幸福与希望的“快车”。中软国际有限公司负责人居琰坦言,西安如今所具有的抱负和创新精神与自己的公司十分契合。“西安现在包含了我们公司所有的业务部门和业务方向。我希望在西安超过万名的员工最终能帮助企业成长为世界级的软件企业。”居琰说。
西安市副市长高杲说,西安下一步将坚持实施开放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开放发展机遇,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努力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作用和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支撑作用。(新华社西安2月3日电)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冯晓瑞)春节临近,为更好地服务市民群众,市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将轮流值守,开展“春节不打烊”活动,节日期间,为群...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