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过北大街,我都会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北大街甜食店吃元宵的情景。
1974年初夏,入伍4年的我从武汉空降兵部队回陕西西府探亲。同年入伍的西安一战友托我给他父母带5斤糯米。到达西安后,我寄存好行李,在北门里一条巷子里找到了战友的家。得知来意后,他们全家人不胜欢喜,听说我第二天要乘去宝鸡的火车,就再三挽留我晚上住在他家,晚饭是香喷喷的炒菜和臊子面。临近休息前,战友的父亲说:“明早带你去吃元宵,那可是西安城里很有名气的元宵哩。”
第二天早起,洗漱完毕,老人带我从北门里朝钟楼走去。作为西府山村人,这是我第一次到西安,也是第一次知道北大街。漫步在这条古老而繁华的街道上,街上的老建筑令人目不暇接,建筑公司大楼,和平电影院,五四剧院,远处的钟楼,我惊叹西安城里高楼大厦真多!
当我们走过西华门十字,到了北大街西侧,就是现在的新世界百货位置,老人指了指街边的一家饭店说到了。我抬头望去,这是一栋坐西朝东、南北走向、有四间门面的土木结构房子,屋檐正中悬挂着一块厚实的长条木板,上书“北大街甜食店”六个醒目大字。进到店内,已是桌桌满座,还有零散顾客端碗站着吃元宵、喝醪糟。排队买票的,等着端饭的人也不少。我正准备掏钱取粮票买票,战友的父亲一把拦住说:“我来,我来,你给咱找座位,我端。”听到老人这么说,望着老人憨厚的脸庞,我真切感受到了他的热心肠。
等到座位后,我被店内的一派忙碌景象吸引。我看到案板上制做元宵的两个柳条大蒲篮装着糯米粉,厨师们双手前后摇晃,扑嗒扑嗒声有节奏地响个不停,他们不时加入清水使馅粘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大小适中的元宵上下翻滚,最终成形。两口大铁锅热气腾腾,汤水滚滚,雪白的元宵翻腾着,锅里发出咕嘟咕嘟的悦耳声。不大一会,老人把两碗元宵放在我落座的木桌上,并催促我快吃。吃着碗里个大松软、甘甜爽口的元宵,我连连称好。老人告诉我,西安人大都喜欢到这里吃元宵,喝鸡蛋醪糟,这家甜食店因专卖优质元宵和醪糟而闻名。西安人是常来常往的食客,外地人来西安,也会慕名品尝,把能在北大街甜食店吃一碗元宵,视为莫大口福。
北大街甜食店的元宵和醪糟,对于平日里以面食为主的西北人有很大的诱惑力。在那个年代,人们平时是吃不到元宵的。即使逢年过节,也只能凭供应票在指定商店购买。北大街甜食店恰好迎合了人们这一需求,专卖各式用优质糯米粉和精良馅料经专业师傅手工制做的元宵。老人告诉我,这家甜食店虽店面不大,但只要营业,总是顾客盈门,灶火旺,人气旺,名气更旺。
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次亲口品尝元宵,使北大街甜食店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记忆。在前些年出版的西安名贵小吃名录里,北大街甜食店元宵赫然在目。这家店现在虽然不存在了,但那香甜可口的元宵味道,一直让我难以忘怀。
新闻推荐
大西安成为海外归国人才创业沃土 访量得实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西安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肖冰
■记者闫珅“据中国留学生海归调查报告统计,西安在全国海归留学生生源地中排名第8,在海归创业热土排行榜中排名第6...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