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部
忙年的节奏越来越欢快,赶路的人群稠密起来。春节临近,新闻也变得楚楚动人——
老家在西安的一位打工母亲带给女儿的礼物是一只小猪佩奇,作为两年无法陪伴孩子成长的弥补;南昌一位装修工人带的年货是一桶胶,回家时顺便帮孩子在新房子里装个橱柜;淄博一对七旬夫妇扛着60斤面粉和一床棉被,兴致勃勃地去一个有西湖的城市陪儿子过年……
春运大潮涌动,车站,恍然间再次写满了芸芸众生的归途叙事。这里每个细节都可以“载道”,可以“化人”,既打湿了你的泪眼,又提纯了节日的内涵。
一群平凡的回家人,无论去往老家的梦里水乡,还是朝着儿女刚刚扎根的繁华都会,他们都是如约而至,不缺席。春运可以“反向”,但无一不是亲人之间的相向而行,无一不是“你在哪家就在哪”的相互抵达。他们行走的剪影,“构图”为最亲近的场景和最真实的人间。
某种意义上,春节,就是对于一场定向行走的信仰:只有空间不够用的后备箱,没有回不去的老地方。
其实,你我都一样,一进腊月门就开启“打卡”倒计时,推算日子、推演回程、打点行装。终于,回家的人潮中,也有了自己肩扛手提的身影。幸会幸会,大家都是同路人。为了不辜负路途终端“一中国”的翘首以待,就让我们一起加入这拨30亿人次的人山人海。
寒尽而知年,人生有刻度。一年一归,此行往复,必然“回”味无穷:
“回”,是一个美丽的汉字,它用两条完好闭合的曲线,规定了每一轮365天的行走,要首尾相连;
“回”,是一只瞳孔温润的眼睛,它暂时屏蔽城市棱角分明的天际线,去眺望有日头升落的家乡山峦,去凝视老巷口灯火明灭处一直张望的脸;
“回”,是经年树木一圈圈的年轮,在标注岁月累积的同时,启迪人生不是单向的高歌猛进,一骑绝尘,而是因循周行,不时地回到起点与曾经的自己两两相望,发现成长。
四季有轮回,心从今日新。在仍然呵气成冰的春日前夜,很多人开始想象下一个年头的繁花似锦。今年除夕,恰好立春,也叫“打春”,这个节气充满了动感和活力,随后就是大地阳和,暖气升腾。所谓“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一群满世界归来的返乡人,在掂量自己“一年之计”的同时,是否对深耕乡土也有所盘算?
万里寻家,一生牵挂。在新型农业姿态转变、小城镇特色焕发新彩、创业门槛大幅降低的当下,在乡村振兴、电商下乡号角吹响的今天,如何在一片更贴近自己生命的土地上开拓天地,这是任何一个心心念念“固本思源”的人,都会关注的鲜活命题。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放眼周围,返乡回流渐成势头,你曾经以为再也回不去的故乡,已不再是那片“春风不改旧时波”的寂寞土壤。借着守岁的余绪,你的“返乡手记”里,是不是少了些失落的逃离,多了些温和的接纳?这个成就你生命和最初成长的地方,不应该在内心里被自己抛荒。在城乡对话的新场景下,城市化进程的“最后一公里”希望有你一分助力。
蛰虫始振,万物重生。亲情抵达,“回”味无穷。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实习记者任凤)近日,根据群众举报,高速交警大队在西宝高速三桥收费站成功查获一起实习期驾驶大型客车严重违法行为,及时...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