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三秦学人 贺西京和他的“3D打印可动椎体”

来源:陕西日报 2019-01-12 07:54   https://www.yybnet.net/

贺西京在给学生传授知识。

本报记者车喜韵文/图

学人小传

贺西京: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西安国际康复医学中心名誉院长。

贺西京还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会主任委员、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副主委、陕西康复医学会会长。他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奖9项;主编了“十二五”规划教材《运动系统损伤与疾病》,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骨科学》的副主编;发表学术论文470余篇,其中SCl收录140余篇;获得国际和国内实用技术发明专利20多项。

他是国内著名的骨科专家;他率团队研制的可动人工颈椎假体和人工寰齿关节,填补了一项国际空白;他致力于人体神经和椎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研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

他,就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博士生导师贺西京教授。2017年,贺西京从西安交大二附院院长的位置上退休,但来找他看病的患者仍然络绎不绝。记者预约采访数次,1月3日,贺西京在为两名复杂脊柱病患者实施了8个小时的手术后,终于在住院部办公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点燃截瘫患者

重新站立的希望

“我们的研究课题《脊柱脊髓损伤相关疾病的细胞保护、功能恢复及治疗关键技术》获得201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贺西京说,“脊髓损伤截瘫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性疾病,多因脊柱骨折后引起。截瘫可引起大小便失禁和双下肢瘫痪,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家庭负担加重。对脊髓损伤截瘫的治疗,一直都是世界性难题。”

近年来,国内外的医学科技人员经过不断探索,发现存在于人类的鼻黏膜、嗅球等处的嗅鞘细胞,具有终身再生能力。就如人们的指甲一样可以不断生长,所不同的是指甲需要我们去剪掉它,而嗅鞘细胞会自行脱落随分泌物排出体外。如何应用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是贺西京探索的方向。2005年8月,他成功为一名胸位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实施了西北首例“嗅鞘细胞移植术”。术后,患者损伤面以下皮肤知觉以及大小便自控等都有所改善。

此后,贺西京又为一名22岁因车祸导致胸椎骨折瘫痪的小伙子实施“嗅鞘细胞体外培育移植术”。术后一年到家随访,原本胸部以下部位失去知觉、双下肢截瘫、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已能借助物体自己站起来,并在其母亲的帮助下练习行走,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截至目前,贺西京已为100多名患者实施了“嗅鞘细胞体外培育移植术”,一半以上截瘫患者疗效明显。贺西京的这项研究成果点燃了截瘫患者重新站立的希望,获得了201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D打印可动人工颈椎”

填补国际空白

“利用3D打印技术生产出来的人工椎体,是按照患者的解剖结构完成脊椎结构重建及固定的。装上这样一枚从形状到功能都与人体原本解剖结构相近的人造脊椎,患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地生活和工作。”贺西京介绍说,“2016年11月,我们成功为一名甘肃患者实施‘3D打印可动人工颈椎置换术’。前不久,我们对患者进行了回访,患者颈椎活动度接近正常人。”

2006年,贺西京教授首次提出颈椎次全切术后及寰枢椎前路手术可动固定理念,创新研发可动人工颈椎及可动人工寰枢关节假体,并通过大量生物力学及动物实验验证了此类手术方式的可行性。相比于传统颈椎融合手术,使用可动人工颈椎及可动人工寰枢关节假体用于手术部位重建,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稳定性,还能有效模拟正常颈椎的三维方向运动,使手术节段更加符合颈椎生理功能特性。2016年,世界首例“可动人工寰枢关节”植入患者体内。国外医学专家评价道:“西安交大二附院此项研究已跨入世界前沿。”

“3D打印可动人工颈椎”让术后患者颈部可以旋转运动,是“医工”结合的产物。研发团队在“3D打印技术重建脊柱脊髓功能的临床应用与相关研究”上成果颇丰,可动人工椎体-椎间盘复合体植入、可动人工颈椎假体、人工寰齿关节等置换手术都已应用到临床。该项目投入临床使用后,已经让200余名患者受益,获得了2017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开发生物陶瓷人工椎体

“我们将再接再厉研发出更多好项目,帮助人类解决更多医学难题,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和新的希望……”遥想未来,贺西京信心满满。

2018年,贺西京团队承担了500万元的脊柱脊髓损伤相关研究项目,300万元的西安交大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基于生物陶瓷材料的3D打印仿生人工椎体的优化设计制造及临床研究,60万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嗅鞘细胞以巨噬细胞为靶点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抗炎机制研究。

贺西京表示,希望尽快研发出生物陶瓷材料,替代目前自己研发的金属3D打印颈椎植入穹窿顶钛笼。“我们的3D打印颈椎植入穹窿顶钛笼,比传统钛笼好很多。它解决了传统钛笼要由人工剪裁而成、边缘锐利,支撑点少使得应力增大以及与椎体贴合度不好,临床中常常引起塌陷、移位等相关并发症的问题。但钛合金、高分子聚乙烯一般在患者体内可支撑10年左右,也就是说10年后患者可能需要再次接受手术。如果能成功研发出生物陶瓷材料的可动人工椎体,就可以在人体内支撑30—50年。”贺西京说,团队会加快科研步伐,让患者早日受益。

新闻推荐

打着“村民代表”幌子敲诈勒索 涉恶团伙6人被判处有期徒刑

鄠邑区6人团伙打着“村民代表”幌子,对企业、施工队等多次敲诈勒索。1月11日,记者从市公安局了解到,6人团伙已被鄠邑区...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三秦学人 贺西京和他的“3D打印可动椎体”)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