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棺银椁
银椁与前档的“佛足”
人面纹青铜壶
鎏金铜七佛像
金莲花
兽面衔环六足鎏银铜炉
三彩狮子
○马小江
在距西安市约30公里的临潼区新丰古镇,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名为庆山路。说起这条路的命名,会让人们联想到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的佛教名寺庆山寺。
庆山寺遗址位于今天的临潼区代王街办姜塬村境内,后人能够发现它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1985年5月5日中午12点左右,代王镇姜塬村新丰砖瓦厂附近,当地农民在取土时,突然发现了一个古墓。现场干活的人们看到了墓中有石碑等文物,碑额刊刻“大唐开元庆山之寺”的字样,便将文物拿回家。时任临潼县博物馆馆长的赵康民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向临潼公安局报案求助,要求保护这些历史文物。公安机关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挨家挨户将被拿回家的文物一一追缴了回来。赵康民对这些文物进行了逐一识别和鉴定,认为这就是庆山寺塔地宫,深为震惊,因为它可是1200多年前的唐代珍贵文物。
长期以来,在佛教界就流传着“东庆山、西法门”之说。也就是说,古城西安西边的法门寺与东面的庆山寺,是当时两座颇具影响的寺院,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非同一般,尤其是在武则天时代,更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鼎盛时期。关于庆山寺,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呢!
据史料记载,武则天垂拱二年,即公元686年10月的一天,长安城东的雍州新丰县(今临潼)东南,晴朗的天空突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刹那间地动山摇,一场地震突然袭来。一夜之间,平坦的大地上涌起了一座20余丈高的大山,山的南面裂出三眼大泉,顷刻间形成了一片三百亩大小的水池。池中有龙凤之形、禾麦之异;山上长满了熟透的柿子、石榴;山下土地上长满菽麦,且已进入扬花之时……
祖祖辈辈生活在新丰县的人们,还从未遇见过这种情形。而当地的达官显贵们,却为了讨好朝廷,把这归功于朝廷的恩宠,说成是天上瑶池仙山降地,祥瑞无比。武则天闻听大喜,于是赐突起之山名为“庆山”,所在的县“新丰县”改名为“庆山县”,并降旨将初建于隋开皇年间的“灵严寺”改名为“庆山寺”,且拨专款重新扩建成规模巨大的皇家寺院。
扩建后的庆山寺,由工匠们按照皇家佛寺的规模、形制设计建造。寺内修建地宫,并精制了汉白玉浮雕彩绘阿育王塔,和专门珍藏佛祖舍利的金棺银椁,用来安放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地宫上面按照盛放舍利的规定,修建舍利宝塔。不久,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寺院便在庆山之上拔地而起。一时间,这里高僧云集,香烟袅袅,庆山寺也就成为长安东边一个重要的皇家寺院。有关庆山寺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唐书·五行志》中。
武则天于公元690年登基称帝,登基之后发展佛教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庆山寺大兴土木。由朝廷拨专款把庆山寺建成了可与法门寺比肩的皇家寺院。至此,庆山寺已发展成了唐代皇家寺院中规模较大的寺院,达到鼎盛,因其中拥有独一无二的专门用来盛放佛祖舍利的金棺银椁而驰名。不少王公贵族也纷纷捐资捐物,并到庆山寺礼佛朝拜。山上山下一派繁盛景象,形成了唐代大周年间皇家寺院东“庆山”、西“法门”之势。
命运多舛的庆山寺,它的创建完全是基于武则天登临帝位之前的一次著名政治事件。历史上的庆山寺在经历了武周时期的辉煌后,有过多次兴衰。依据《上方舍利塔记》碑可知,庆山寺的第一次衰落源于一场风灾。中宗复位,睿宗执政,失去了政治后台的庆山寺,地位一落千丈。灾后一直没有得到及时修缮,逐渐没落。开元25年(737年)至29年(741年),曾修缮过一次,到了唐武宗时期又被毁,至此消失在历史云烟里。
经考古学家清理、考证,从庆山寺地宫中发现了已经尘封1200多年的文物127件,其中包括佛祖真身舍利在内的佛祖释迦牟尼舍利宝帐。佛祖真身舍利出土时,被层层保护,先是保存在舍利瓶中,舍利瓶又被安放在金棺中,金棺再放入银椁之中,最后,银椁再放置在舍利宝帐之中。后来,这个佛祖舍利曾先后多次赴日、德、美等国展出,引起轰动,在佛教界影响很大。
金棺银椁和舍利宝帐,当属这批珍贵文物中最杰出的代表。因为它是迄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完整、最豪华而又唯一刊名是盛放佛祖骨灰的棺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片均为庆山寺地宫出土文物)
新闻推荐
本报讯(首席记者张端)进入冬季,天气日渐寒冷,供暖问题备受广大市民关注。如果您遇到家中供暖温度不达标等供暖糟心事,可将...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