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静文/图
“咚咚锵,咚咚锵——”11月11日清晨,在西安市兴庆宫公园沉香亭下,一场“秧歌盛宴”在欢快的鼓点下火热进行。30多名秧歌队员身着秧歌服,撵“毛驴”、举花伞、扮演老头老太……队员们的表演有的洒脱奔放,有的幽默诙谐,精彩表演引得围观群众笑声连连,人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摄影,转发到微信朋友圈。
这是兴庆公园秧歌队的老人们在排练,听围观的群众说,只要天气允许,类似的表演每天都在上演。
据兴庆公园秧歌队队长王银忠介绍,兴庆公园秧歌队成立于2012年,共有在册队员68人,队员中年龄大的78岁。这些年,随着陕北秧歌的普及推广,秧歌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些队员都是因为热爱秧歌走到了一起。
在队伍中,最为抢眼的莫过于撵“毛驴”了,“老农”为了制服“毛驴”,不断追赶挑衅,并发出“嘚儿”“驾”等号令,而淘气的毛驴则不断躲闪与“老头”周旋。整个场面生动喜庆,尽显勃勃生机。
除了“撵毛驴”,“老头”“老婆”的表演更是不断逗乐围观群众。“老头”贴着胡子,绑着白头巾,系着钱袋,手持烟锅,一个陕北老农形象被演绎得活灵活现。谁曾想,这扮演者去掉装扮竟然是个女的!老人名叫张步英,来自陕北的她自幼酷爱扭秧歌,坐水船、骑“毛驴”、戴大头娃娃,样样在行。
陕北人个个都会扭秧歌,出演张步英“对象”的张文兰老人也是陕北人。在队里同在毛驴组,同演丑角,又是陕北老乡,张步英与张文兰配合起来十分默契,表演起来也毫无违和感。
“我们陕北人喜欢扭秧歌,有活动扭、遇喜事扭、重大节日扭,有事没事天天扭。锣鼓响起来,唢呐吹起来,彩绸舞起来,花伞撑起来,秧歌扭起来,无论男女老少都争着扭,图个红火,为个喜庆,求个平安。”75岁的张文兰兴奋地说。
秧歌队成立之初,没有场地、没有音响、没有统一的服装……队员们就自己出资购买了演出装、道具。为了保证活动开支,秧歌队队员每人每年交100元会费,而每天邀
请唢呐手就得花费30元,光靠收会费显然不够,超出部分大多由王银忠垫付。一年下来王银忠就要自掏腰包2000元左右,这样的支出,王银忠已经坚持了四年。
虽然队伍主要是表演陕北秧歌,但作为队长的王银忠却是个东北人。王银忠说,自己和老伴隋建华是在退休后移居西安的。老伴年轻时就喜欢跳舞,酷爱秧歌,原来在东北时扭东北秧歌,后来到了西安,为陕北秧歌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并深深着迷。
在隋建华看来,陕北秧歌和东北秧歌共同的扭点就是扭腰,腰在这两种秧歌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无论是陕北的还是东北的,秧歌要想扭得活、扭得美,首先就要抓住腰部的运用变化和与全身的协调配合,使腰随着音乐和鼓点的节奏扭动自如。
隋建华说,东北秧歌具有火爆、泼辣而又稳静、幽默的风格特点,而陕北秧歌有着欢快的动律、鲜明的节奏、淳朴的形象,表演者用肢体语言生动具体地再现陕北人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情操,是一种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式。
一开始,王银忠只是看老伴扭秧歌,帮大伙儿拍照片,做后勤保障工作。后来,他也索性跟着队伍扭起来,大家看他热心肠,乐于付出,推举他当秧歌队队长。如今,老两口已经把陕北大秧歌当成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为秧歌队的事情忙得不亦乐乎。
花伞扇子和色泽鲜艳的秧歌服巧妙搭配,铿锵有力的鼓点令人振奋。这支队伍中,不管是方队组还是毛驴组,脸上深深的皱纹预示着他们已经不再年轻,但他们凭借着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常年坚持陕北秧歌排练与表演,也练出了老年人的健康与快乐。
新闻推荐
本报讯(首席记者闫斌)11月17日,由西安市教育局、西安市体育局主办,陕西省体操运动管理中心、陕西省体操协会、西大附中浐...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