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坯炕砖炕炉子炕电热炕
○雷焕
对于北方人来说,每年的立冬节气即意味着冬天的到来,无论城市乡村,家家户户都有取暖方法。城里有集中供暖或壁挂炉、空调、电暖器取暖,而农村主要还是靠火炉与火炕。
“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时至今日,尽管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炕”作为重要的取暖设施依然广泛存在于北方乡村中。
炕,历史悠久,且不断演变进化。西安半坡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出土的F6平台,有9层红烧土,经考证,系9次抹泥巴烘烤所致。此即火炕的雏形。北方发现的渤海时期(713~926年)的居住遗址中,大都有火炕一类的取暖设施。关于火炕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代范成大的《丙午新正书怀》诗。诗中有“稳坐被炉如卧炕,厚裁棉旋胜披毡”的句子。而笔者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渭北农村,人生四十载,也经历了家乡火炕的演变。
土坯炕
记得小时候,家里住着土窑洞,大约二十多平方米,靠窗户的地方盘着一个方方正正约四平方米的土坯炕。所谓“土坯炕”,即盘炕(方言:建炕)所用的材料为土坯与泥。土坯,关中人叫“胡基”,为粘土在木制的“胡基”模具中经过石锤重力敲打压制而成。一块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四块红砖并排大小,晒干后为当时农村的主要建筑材料。麦秸皮和成的泥与胡基黏结在一起组成火炕的围墙,距离地面约50厘米高,炕洞内用胡基砌烟道,窗户外留一个胡基大小的炕洞口,炕面用预制好的一平方米左右的四块大胡基覆盖。主框架搭好后,用麦秸皮与粘土和成的泥抹平炕围墙和炕面,为了起到保温作用,炕面要抹三层泥。炕边用红砖砌成,家里有小孩的,还要将炕边一头垒高30厘米,防止孩子掉下去。炕盘成后,炕面撒麦秸皮,然后连着烧上三天,待到麦衣干了为止,这也就是炕面干了可以睡人了。
那时候,日子贫困,但也讲究美观,用白土刷炕围墙,炕面铺芦席,在墙上还要贴那个年代特有的炕围子(也叫炕围纸)。花花绿绿的炕围子带来一丝美好的憧憬。
这样的土坯炕,样子不太好看,但还算温暖,陪伴我走过童年。缺点一是不牢固,二是容易滋生跳蚤、虱子,三是一天最少要烧三次,冬天需要储备大量的柴禾。有的人家为了冬天做饭方便,在屋内火炕的一头盘一个泥炉子,做饭取暖两不误。
砖炕
1985年,我家的土窑洞因处在煤矿采空区成了危房,村上另批了新的宅基地,父母倾其一生积蓄找匠人建了三口砖窑洞。砖窑洞宽敞明亮,一个窑洞相当于两个土窑洞大小,从前的蜗居逼仄感一去不复返。三口砖窑洞里盘起三个4平方米大小的砖炕,红砖代替了以前胡基砌成的炕围墙与烟道,炕围墙用水泥灰抹平,炕洞口内加两块耐火砖,炕面用预制水泥板覆盖,麦秸泥抹平后再上一层白灰膏。砖炕面结实耐用,再也没有了跳蚤或虱子咬人的尴尬。所用的燃料与土坯炕一样,需要大量储备。这样的砖炕一直陪伴我与父母近三十年。
炉子炕
2013年春天,我将住了近三十年的老宅翻新,盖了套间平房。新厨房、洗澡间和砖窑洞室内地面贴瓷砖,墙面与屋顶用PVC板装修,外墙贴墙砖,老式的木质门窗换成铝合金门窗。我们一家人离不开火炕,在三口砖窑洞与平房里盘了四个新式的炉子炕。
所谓“炉子炕”,样式与砖炕结构一样,但烟道的工艺得到优化,一天只需要少量的几根硬柴禾烧一次,就可以保暖一整天。炉子炕的外墙贴瓷砖,炕面覆盖我们当地陈炉古镇烧制的炕砖,每块一平方米大小。这样的炉子炕,炕面不再铺芦席,而是用旧挂历糊成,外形美观,还节省燃料。我将家里换下来的旧门窗与废弃的木料锯成短节,整整烧了四年。
电热炕
秋尽冬来,又到了一年的采暖季节,政府为了保卫蓝天,铁腕治霾,提倡农民用电取暖,出台了空调补贴政策。与此同时,一种新式的电热炕开始在农村推广。这种炕样式像高档酒店里的床,炕面下部用金属框架支撑,表面覆盖电热管,上面用专用的装饰板拼接,炕围墙做成柜子可以存放被褥鞋子。电热炕成本比炉子炕低,最大的优势是温度可控、安全环保,据说一天只消耗两三度电。
从烟熏火燎的火炕,到节能环保的电热炕,新时代让亿万农民的冬天越来越像春天!
新闻推荐
工作人员给学生们普及航天知识。(记者王超摄)本报讯(记者王超)昨日,从丝路到太空·2018首届丝路商业航天大会在西安高...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