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片时需要在亮光下查看整盘胶片是否存在断开状况,如果有就得用专用胶水粘合。修复后,电影《小妇人》的划痕和污点明显减少,能带给影迷更好的观影体验。看着胶片电影一点一点斑驳老去,孙若玮满是伤感。
□ 记者 原登荣 文/图
10月12日,电影《红高粱》30年后再次在大银幕和广大影迷见面。在西安保利博纳新天地影城8号厅内,放映机一开,修复版电影第一帧画面出现时,全场观众“哇”的一声惊呼。
修复版的《红高粱》在网上也引来很多关注,有人评价:“30年过去了,还能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张艺谋作品,太难得了,这颜色多斑斓,红是红,黄是黄,绿是绿……”
这是西影数码公司电影修复部主任孙庭照和团队利用一个月时间调整修复的老胶片电影。作为电影修复师,他们的工作是保存、修复、挽救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前西影厂出品的胶片老电影。
一个人每天仅能修复3分钟
西影数码基地一楼,整整齐齐摆放着2000多个装着电影胶片的圆形铁盒。从《三滴血》到《没有航标的河流》和《红高粱》,每一部都珍藏着许多故事,它们是时代的见证。
“倘若没有修复,它们也许一辈子只能呆在库房里,然后霉变、断裂甚至腐烂。而修复能让它们再次焕发生机,近年来许多优秀的老胶片电影修复后都进行了数字化放映,影迷评价很好。”说起电影修复,孙庭照有些激动。
修复《红高粱》,孙庭照和团队用了差不多一个月时间,慢工出细活,用在这份工作上再合适不过。
10月19日上午,在西影数码公司电影修复室内,几名电影修复师正在一帧一帧地找瑕疵。90后修复师宋承嘉指着屏幕揉了揉眼睛说:“工作时一直要盯着屏幕,一天下来,眼都花了,特别是修复一些色彩饱和度高的电影。”
每每遇到需要精修的片子,修复师们累得都能掉层皮。孙庭照说:“每人每天只能修复4000多帧,每帧平均需要点击鼠标2次,一天就得点击鼠标近万次,影片1秒为24帧,折合下来,一个人每个工作日只能修复3分钟。”
孙庭照的修复团队有20人,分布在不同的修复步骤上,洁片、接片、胶转磁……每个程序都需要专业人员操作。
色彩要特别讲究“修旧如旧”
封存在盒子中的老胶片,随着时间的侵蚀,会逐渐收缩、发霉、破损,影响影片成像。要想唤醒它们,就需要物理和数字修复。
孙庭照介绍,第一步,洁片是修复的基础,属于物理修复,需要利用清洁工具手工清除尘埃和污点,污垢严重时还得用上超声波洁片机。“紧接着接片需要查看整盘胶片是否存在断开状况,如果有就要用专用胶水粘合,这一步需要特别细心,如果没有发现瑕疵,后面再辛苦,前面的努力都徒劳。”
胶转磁和自动修复都是机器完成。先将物理修复完成的胶片利用胶片扫描仪进行2K数字化,再利用软件自动修复,这一步能过滤掉70%到80%的脏点和霉斑。
剩余的都得交给人工来修复。孙庭照说:“这个最费人力,需要利用手动修复软件前后帧对比修复,消除脏点。”
孙庭照表示,声音降噪和色彩要特别讲究“修旧如旧”,四五十年代的电影噪点肯定大,没必要完全消除,还原是第一位,不能创新。
“修旧如旧”,这在很多电影修复工作者眼中,正是老电影修复最理想的状态,也是“行业标准”。当然,对修复师的考验也最大,需要去重温并揣摩当初导演的拍摄技法,色调的饱和度也尽量和原片一致。
孙庭照说:“为了保留年代感,一些老电影和新闻短片甚至只需要处理划痕,处理得太干净,反而影响效果。”
所有步骤完成后,孙庭照需要初审,挑出明显遗留的脏点和黑频缺帧问题。需要重映的影片,需要反复检查十余次,确定无明显硬伤后,在专业审片棚内进行终审,若发现瑕疵,还得返修。
电影修复工作任重道远
负责洁片工作的孙若玮是修复部的老资历。1984年大学毕业就来到西影厂干起了胶片制作。《大话西游》《红高粱》《美丽的大脚》等影片的胶片制作都出自孙若玮之手。
孙若玮回忆,本世纪初是胶片电影制作和拷贝的高潮期,全国的胶片制作厂都很忙。“听说数字电影要逐渐兴起,2008年单位安排我来到修复部,到2010年前后,胶片电影的命运急转直下,仿佛一下子就没了,我没想到这么快。”
看到躺在仓库内的老胶片,孙若玮心急如焚,他不想让艺术家们的精心创作就此终结。他说:“胶片电影的厚重感,以及对画调和色彩的追求,数字电影永远也达不到,在我心中是无可取代的。”
西影厂拍摄于1963年的《桃花扇》,孙若玮已经看了不下三四十遍。“工作之余还会和同事背《桃花扇》台词,谁输了就得请吃饭。”说起这些陈年往事,孙若玮笑了起来。
每隔一段时间,孙若玮都会来到仓库看看他的“老朋友”。到了夏天,胶片内醋酸挥发的气体气味格外刺鼻,这让他最难受。孙若玮说:“有一次,有同事一打开胶片盒,因为气味太冲,鼻血立刻流了下来。”
到今天,孙若玮已成功修复了超过300部胶片电影。他认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纪录片最难修复,断裂、划痕和霉变都很严重,但无论困难再大,也得为了这些珍贵影像坚守。
新闻推荐
10月30日16时许,随着X8001次中欧班列从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新筑车站缓缓驶出,一路向西奔向9000公里以外的拉脱维亚...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