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
《乘风破浪》在我眼中是一个关于和解的故事。邓超饰演的徐太浪心中装着对一结婚就入狱六年、教育孩子简单粗暴的父亲的恨,直到他回到那年那月父亲的生活、回到事情发生的情境中,才真正懂得“正太”父亲。徐正太那张中年愤怒、老年谦卑的脸,背后有一段充满热血、天真纯洁到冒傻气的青年时光。
我们写了太多文章追忆童年的美好和父母的慈爱,但我想问有多少人如徐太浪一般,在长大后心中有对童年的不满、对父母的怨恨?你们为什么没有给我好的成长环境?你们为什么没有给我好的教育条件?你们为什么不能多陪陪我?你们为什么要离婚……甚至豆瓣还有“父母皆祸害”小组让大家扎堆吐槽。并且这种怨气在那些看似童年幸福的人群中也广泛存在。原生家庭是我们成长的土壤,当我们没有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对土壤的感情爱怨交织。
长久以来我纠结挣扎于自己太谨小慎微、循规蹈矩。回想成长经历,妈妈安分守己,爸爸则更有冲劲、更大胆。爸爸在事业上遭遇过几次大的波折,每当这时,妈妈总对爸爸说“要夹起尾巴做人”。我不知道这样的人生哲学和我的谨小慎微、循规蹈矩有没有必然联系,但它一定影响了我的人生观。所以我总是想,如果妈妈再大胆一些,我会不会离我想成为的人更近一步。
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了妈妈的成长经历。她不到15岁离开家乡来到西安。后来家庭成员遭遇巨大变故,足以波及到她的工作、生活,但这个小姑娘自己扛了过去。什么保护了她?是她的低调和谨小慎微。妈妈性格的由来有她的原因,我在同样的情境下会不会更好、我会不会选择一样的策略自保,甚至我能不能如她一般度过那个劫难?这些我都没法毫不犹豫地做出肯定的回答。那我有什么资格责备?
我们都希望拥有完美的父母、完美的家庭,可这世间没有完美。父母有自己的懦弱、疲惫、无可奈何。我们多数人也都将成为父母,非常遗憾,真相是无论我们再怎么努力,孩子总会有怨言。所以,理解你的父母也是放过了自己。
我想你们如我一般,会发现反抗的那些品质都渐渐出现在自己身上。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最终成为了自己讨厌的人”。比如,很多“父母皆祸害”小组成员有孩子后就变成了曾经的父母。
我的爸爸是个大忙人。大概上小学时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对他说:“我要一个最普通的当工人的父亲,这样他就可以不那么忙,他就可以每天陪我。”这样的信我小时候写了很多。他还是早出晚归,还是没空陪我。
上学期末,我在办公室加班。晚上八九点时收到了一条微信,我老公说:“你多久没陪孩子了,今天可乐搂着同学的妈妈特别亲切。”那一刻我突然认识到,我成为了曾经的爸爸。某些行为(缺少陪伴)虽然在当年刺痛了我,但是这背后的逻辑和价值观(工作和朋友更为重要)已经深深驻扎到我的心里,所以抗拒和改变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它们需要巨大的智慧、勇气、决心、耐心和恒心。
《乘风破浪》没有拍到徐太浪和他孩子的相处,我想当他有孩子那一天也会从自己身上找到徐正太的影子。当他突然觉察到这一点,突然发现他即使觉察到了也很难摆脱,会不会理解徐正太再多一点。
放大到这社会。生活在世间,你总会碰到些自己讨厌的人。年轻时是厌恶、愤怒。后来年纪大了些,看到“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是同情、怜悯。再后来渐渐发现,自己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没什么资格去厌恶、愤怒、同情、怜悯。所以,《乘风破浪》在我眼中是一个关于和解的故事,不仅是子女和父母的和解,还有个人和他人的和解、个体和世界的和解。因为懂得,所以没资格慈悲。
新闻推荐
秦岭保护大家谈 打造秦岭生态保护的“绿心结构” 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周庆华
本报记者陈卓珂实习生何莉“秦岭和巴山在地质上同属秦巴山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周庆华在接受记...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