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在西安市公安局莲湖分局红庙坡派出所,卢女士只用了短短十几分钟,便办理完所有业务,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户口本。本报记者马黎摄
本报记者马黎见习记者甘泉
9月4日,拿到户口本后,28岁的中科院化学研究院博士周凌云成为2018年第60万名落户西安的“新西安人”。
户口,承载着人们的生老病死、上学就业、社保福利等。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小小的户口本曾牵动着多少人的喜怒哀乐。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农转非”的热潮,到如今农村人越来越享受农村生活,变化的背后,是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不断增强。
“农转非”曾是全家人的梦想
“我家就是那个年代所说的‘一头沉\’,为了让几个孩子不再是农业户口,我们一家人真是费尽了心思。”9月10日,谈起自己家的户口问题,84岁的马致远老人感慨万千。
马致远1948年参军,之后在西安的一所中学教书,他的户口属于城镇户口,妻子的户口则属于农业户口。“在农村,我们家的这种情况被称为‘一头沉\’。”马致远说,自己有5个孩子,因为妻子是农业户口,所以5个孩子都是农业户口。
“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时候,国家对城镇户口和农业户口进行了划分,到了60年代,限制户籍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我的5个孩子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所以,想让孩子有个城镇户口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马致远说,那个年代,如果孩子有朝一日能“农转非”,那简直就是天大的喜事。
至于为什么对城镇户口这么向往,马致远说:“那个年代当农民种地太苦了!所以就一门心思想着不要让孩子再遭我们遭过的罪。”
“那时候家里穷,吃了上顿没下顿。”马致远说,当时生产队按工分分口粮,经常吃不饱饭,尤其是每年的二三月青黄不接的时候,妻子只能到处求人借点粮食勉强度日,这才把5个孩子拉扯大。他说:“即便就是这样,村里人还都很羡慕我们家,因为我家有我在城里挣工资。”
当年马致远夫妻俩的梦想,就是几个孩子能吃上“商品粮”、挣工资。
“商品粮”的诱惑
“那时候,地里的农活儿都得老大、老二帮着干,又苦、又费时间,所以,我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学习都耽搁了。”两个儿子留在了农村,是当年马致远内心一直不能释怀的一件事,他觉得是自己亏欠了孩子们。
“老三后来接了我的班,也算是成了城里人。”马致远说,在当年,想要吃上“商品粮”,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考学。
“我当年给孩子、给学生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一定要好好学习,想方设法也要吃上‘商品粮\’,这样后半辈子就什么都不愁了。”马致远说。
“我们家老四是1960年出生的,人聪明、学习也好,靠自己的努力吃上了‘商品粮\’。”马致远说,1981年,他家老四考上了当年的长安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了一名老师,凭着自己的能力彻底跳出了农门。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马致远了解到,花钱可以买城镇户口,虽然价格很高,但为了唯一的女儿也能走出农门,他东拼西凑、变卖家当,花了8200多元给女儿买了一个城镇户口。
“买完户口后女儿就进城了,再后来嫁到了城里,又通过招工进了工厂。”马致远说,当年女儿成为一名“城里人”,街坊邻居都夸他是个“能行人”。“当年女儿成功走出农门给家人带来的喜悦至今还历历在目。”马致远说。
重返魂牵梦绕的乡村?
“现在只要有学历证和身份证,到西安市任何一个派出所都可以直接落户。”马致远感慨地说,“从当年我们‘挤破脑袋\’想得到一个城镇户口,到现在只需要‘两证\’就能落户,西安越来越有大城市的样子了。”
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农业户口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2017年3月,西安开始实施户籍新政,截至目前,落户人口已超过75万人。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原有的城乡壁垒被打破。当落户不再是一件难事的时候,马致远的大儿子马海平却怀念起当农民、在农村的日子。
马海平前些年跟随自己的儿子搬进了城里,每天的“工作”就是接送孙子上学、放学,日子过得平平淡淡。说起在农村的日子,马海平来了精神,他说:“我们农村地方大,住房宽敞,看病有新农合,想进城交通也很方便,我觉得农村挺好!”
二儿子马海安也早已没有了想当城里人的想法。“过去做梦都想吃上‘商品粮\’,现在却很享受农村的生活。现在已没有了城乡户口的差异,城镇户口能享受的,我们也都能享受。”马海安说,现在的农村不同于以往,想买什么家门口都有,每晚还可以在村里的广场锻炼身体。说起几十年来村里的变化,马海安有着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让农村更有吸引力,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马海安对此充满期待,他相信这一天一定很快就会到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梅)8月31日,2018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军民融合专业赛(西安赛区)在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正式启动。中国创新创业大...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