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
司马迁杯
民歌民谣新闻头条征文大赛
中国好花椒韩城大红袍
韩城创建全国大红袍花椒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富平 王书明
说到富平烧饼,八百里秦川,省城县市,无人不晓,无人不赞。单就古城西安,上世纪80年代至今,富平烧饼就占据了省城的大街小巷,成为居民、上班族、学生的主要食点之一。而烙烤烧饼的门店,既不豪华,也不洋气,倒是窄小简陋,一间或半间门面,一男一女(多为夫妻),俩人就可开张。若问他们何方人氏,概曰“大秦王翦富平美原老家人”,且常常舞动擀杖,击打面板,自娱自乐:
擀面杖,一尺长
汽油铁桶一改装
租个门面干起来
随时随地响叮当
要问我从哪里来
富平美原是家乡
打的烧饼味好坏
先请大家尝一尝
但是,在改革开放前,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甚至更远,富平烧饼并不景气,是个“窝里灶”,进不了市场,走不出富平,成不了气候,特别是60年代末期,谁打烧饼在集市上卖,就被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要被“割尾巴”。当然,那时也有个别人心眼多、胆子大,逢集日,偷偷打些烧饼,放进马屉笼子赶集卖。卖时不敢大声吆喝,而是悄悄靠近你,小声问:“要烧饼不?一角钱一个。”你看,政策不对头,好人都像个贼。这种现象延续到改革开放前后。直到土地下了户,实行大包干,群众亲眼看到政策变了,形势好了,一些村民才相互串通,大着胆子,进城打饼。早干的人很快蹚出一条致富路,就回村鼓动亲戚朋友自家人一同打饼,劝说他们:
卷被子,快进城
租个门面打烧饼
强在地里下苦工
一年就成万元户
那时,镇上领导干部也吃透了中央改革开放精神,解放了思想,鼓励组织村民大搞多种经营,大胆致富,不要心有余悸,怕政策再变,能有多大本事成多大本事,有顺口溜说的好:
放大胆,朝出走
八仙过海显身手
单靠农业难致富
有粮有钱保障多
村民看样学样,政府倡导支持,把搞企业、办餐饮、打烧饼视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力的出路之一。很快,美原人打烧饼如同大秦王剪助秦统一扫六合,千军万马走出富平走向各地。最初,从一个村的两三家迅速发展到十几家,甚至更多,使美原成为有名的“烧饼镇”“烧饼村”。富平烧饼遍地开花,周边区县应运而生,同时烧饼品种也出现了多样化,像饦饦馍、千层饼、油酥馍、石子馍等。油酥馍(俗称狗舌头,亦称线板酥),其形似农村妇女缠线用的线板。油酥馍色泽金黄,内有酥油,吃起来皮酥脆,内绵软,不用夹菜,便可即食。要是刚出炉夹肉热吃,肉香饼香,回味无穷,令人叫绝。特别是张桥镇肉夹馍成为方圆几十里百姓心中的名品牌,大凡去赶集的人,必先吃一个肉夹馍,再办其他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富平打饼人经营方式也在转变,现在由单一打饼辅以豆腐脑、稀饭、米线、豆浆配吃,可口入味,方便实惠,成为人们早饭、午餐的家常饼、家常饭,使众多城乡居民早不下厨,午不起灶,晚不洗刷。这真是:
富平烧饼一枝花
开遍省城千万家
要说特色不用夸
哪个不曾食用它
早起人们排长队
午间一顿饱全家
老人吃了开口笑
娃们争着把肉夹
天天早上饼一个
胜过地主他爷啦
新闻推荐
连续值班36个小时做了10台手术,他只能抽空与半岁的孩子视频连线 医生蹲手术室外“隔空”看生病女儿
值了36小时班做了10台手术,马益善蹲在手术室外用手机看半岁的女儿。万花筒近日,一张医生蹲在手术室外与女儿视频连线的照片...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