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西安鼓乐表演。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曹瑞
陕西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在新时代下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传承与保护就是一个大课题。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老艺人们的坚守,同样也需要更多年轻力量的注入。
8月3日,由北京大学学生组成的西安鼓乐调研实践团队来到西安大唐芙蓉园,对西安鼓乐进行调研。在此次暑期调研活动中,同学们通过走访民间鼓乐社与部分高校、采访西安鼓乐代表性传承人与高校教授,了解西安鼓乐传承现状,发现传承中的困难与问题并分析原因,为西安鼓乐的保护与传承,使其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提出了方案与建议。他们还以西安鼓乐为例,思考陕西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未来发展。
西安鼓乐,也称长安古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民间大型鼓吹乐,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西安鼓乐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是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重要遗存,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2009年9月30日,西安鼓乐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西安鼓乐是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种大型乐种,内容丰富、乐队庞大、曲目众多、结构复杂。西安鼓乐的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两种,其演奏风格分为僧、道、俗三个流派。西安鼓乐的曲目据不完全统计多达3000余首,单曲演奏长的可达20分钟,套曲长的可达2小时。
在大唐芙蓉园一座造型古朴的剧场里,一场精彩的西安鼓乐表演正在游客面前上演——大气磅礴的纯打击乐伴奏开场,配以三人的婉转舞蹈,每一个舞步都与鼓声相融相契。随后,鼓乐社伴奏的舞蹈《霓裳羽衣曲》,让观众对原先只有单纯奏乐的西安鼓乐产生了耳目一新的感受。最后是两首纯粹的西安鼓乐,行乐一首,坐乐一首,尤其是压轴曲《霸王鞭》,鼓声激昂有力,乐曲喜庆悦耳,现场观众惊叹声不断。
带来这场精彩演出的是东仓鼓乐社,东仓鼓乐社是西安鼓乐著名的乐社之一,目前社团人员规模稳定,入驻大唐芙蓉园已经13年,在紫云楼演出已达上万次,赢得了游客的好评与赞赏。
西安鼓乐调研实践团队的高熹莹同学说,在调研东仓鼓乐社之前,他们已经走访了何家营鼓乐社、南集贤东村鼓乐社和都城隍庙鼓乐社,这三个鼓乐社都面临着经费不足、乐社成员几乎纯义务付出的现状,从而导致了乐社成员老龄化等问题。而东仓鼓乐社由于被纳入了大唐芙蓉园景区,乐社成员每人可领到平均4000元的月薪,故而乐社成员相对稳定,平均年龄在26岁,且都是十三四岁便在东仓鼓乐社开始学艺的成熟艺人。可以说这样的“文化+旅游”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西安鼓乐的传承。
东仓鼓乐传承人赵筱民在采访中表示,鼓乐社纳入景区,为鼓乐社提供了固定的演出平台,故而,鼓乐社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尝试创新,如今他们所表演的融入了舞蹈的鼓乐演出就是创新成果之一。但在创新的基础上也要守好西安鼓乐的根,“工尺谱不能变,口传心授的方法不能变,配器不能变,演奏的形式不能变。”赵筱民说不能为了创新推广而丢了鼓乐的魂。对于鼓乐的传承问题,赵筱民表示一定要做到两点:首先就是要保留它的原生态,其次是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采访结束后,北京大学的一名同学感慨地说:“我们这次实践的主题就是‘西安鼓乐\’,目的是深刻了解西安鼓乐以及它的传承状况。在现场看鼓乐,更能感受到鼓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实践结束以后,希望凭借我们自身的力量将西安鼓乐以及陕西文化传播给更多人,这也是我们本次实践的最终目的。”
新闻推荐
铁腕治霾 西安将打出”“1+2+22”组合拳 确保今年优良天数达到243天
昨日,《西安市2018年“铁腕治霾·保卫蓝天”“1+2+22”组合方案(办法)》正式印发。其中,“1”指《西安市2018年“铁腕...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