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博物馆游学”乱象多

来源:三秦都市报 2018-08-11 02:18   https://www.yybnet.net/

游学团的老师让学生抄写说明牌

“博物馆游学”热度不减

新闻提示

暑假期间,打着博物馆、传统文化旗号的“游学”“夏令营”活动不少,且有些收费不菲。也有不少家长选择利用暑期让孩子走出国门,希望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然而,事与愿违,这些机构不仅蹭着免费资源“收费游学”,而且鱼目混珠、胡乱讲解,很多是游而不学。

2016年12月,教育部联合11部委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据2017年《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显示,由于市场需求不断释放,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短短两年时间,众多社会机构、企业纷纷介入该领域,正是瞄准了它的广阔前景。记者在采访调查中了解到,对于“博物馆游学”“博物馆夏令营”这类活动,目前还存在监管缺位。

声音 收获很小 白花了父母的钱

“注意啦,同学们排好队,千万不要乱跑……”“赶快过来,从这边一起进馆……”8月8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南门广场记者看到,长长的队伍中,有不少身着夏令营、研学营logo衫的孩子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陆续走进博物馆。

“大家看过《盗墓笔记》没有,博物馆里的这些宝贝都是从古墓里挖出来的,特别值钱。”在博物馆展厅内,一个身穿浅蓝色短袖、打着“穿越汉唐洞见未来”小旗的游学团老师给孩子们讲得很是起劲。“老师老师,这个是用来做什么的?”当一个孩子指着展柜中一件三彩陶俑询问时,这位老师不假思索地说,这个陶俑非常可爱,是古时候摆放在家里的装饰品,有些也可以作为小孩子的玩具。如此讲解真是让人大跌眼镜,陶俑可是陪葬品啊。记者发现,除了任性的“胡说”,有一些游学团带队老师讲解内容都是照本宣科,甚至让学生抄写说明牌。

“第一次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被吵到头疼,上一次这样吵还是在南京博物院。大声吵闹就不提了,还有在展厅内追逐打闹的。”曾在博物馆做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萧笑说,社会上一些游学团队管理非常混乱,滥竽充数的为数不少,由于没有专业的讲解人员,看似高大上的博物馆游学并不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他们无心参观,有的甚至坐在展厅的地上打游戏、聊天,这样的游学实在起不到什么作用。

“上个星期我们学校组织到临潼游学,每个人交了138元的费用,可一天时间就进到华清池看了个‘洗澡的地方\’,没意思得很。”对于游学这件新鲜事,西安市长安区一所小学的学生小安一天之内就从渴望跌落到了厌倦。小安说,平时课程排得满满的,学校几乎不会带学生出去玩,这次听说要去游学,大家兴奋得快要疯了。“一大早坐车就到了临潼华清池,下车后老师把我们集中到广场一角,只能在这一块自由活动。直到中午12点多,我们才进到华清池转了一圈,就看了一个古代人洗澡的池子。”小安失望地说,以后不会再参加这样的活动了。

“一些机构只是把孩子带到博物馆或者古迹遗址,简单例行讲解之后就自由活动,更像是走过场,而没有文博知识基础的老师讲解中还错误频出,误人子弟。”从事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多年的张青青说,现在有很多机构打着学习中国历史、体验传统文化、培养匠人精神的旗号搞博物馆游学,然而,由于其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没有系统科学的游学内容设置,导致很多参加过“博物馆游学”的孩子,大失所望,觉得收获很小,白花了父母的钱。

现象 海外博物馆游学变了味

除了国内博物馆游学“热浪”连连,出国游学产品在假期旅游市场也广受热捧。圆梦顶尖名校、欧洲文化探秘、英伦贵族礼仪班、国际学生领导力峰会、加拿大微留学夏令营、美国影子朋友一对一插班……各色游学的名目赚足了消费者的眼球。

“前段时间,我花费了38000元给孩子报了一个‘欧洲文化探秘\’的游学活动,希望孩子深入当地环境,体验博物馆文化,提高英语口语能力。”8月6日,在西安高新区一家影视公司担任艺术总监的杨晓霞告诉记者,原本寄予厚望的欧洲博物馆之旅却让人大失所望,孩子回来说,第一站到的是牛津,发现这个宁静的小镇已经完全被各国游学团占领,尤其是中国游学团居多。“欧洲文化探秘”游学团的成员基本都是十二三岁的学生,他们对博物馆、历史人文、建筑古迹毫无兴趣,最喜欢的就是在景点商店买纪念品和吃的,然后聒噪地交谈打闹。此外,许多当地的英国领队中文也不好,也无法提供详尽讲解,只能无奈地喊着“followme,thisway”,带着他们在博物馆中走马观花。

在西安文化学者刘钧看来,不少游学项目把旅游标上了“游学”的标签,带着孩子到海外,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高校博物馆、介绍点名人事迹、跟当地的家庭交流几句英语就完事,并没有提供比旅游更高的附加值。从实际效果来看,“游”大于“学”,甚至只“游”不“学”,往往徒有虚名。目前的海外游学项目,普遍陷入了成人化、贵族化、娱乐化的误区,让海外游学变了质、变了味。

目前 “博物馆游学”监管缺位

记者在采访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国内研学市场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大量承接这类项目的,是只具备旅游资源的旅行社。另外,对于“博物馆游学”“博物馆夏令营”,目前还处在既无监管标准,也无监管主体的状态。结果就是各博物馆、文物部门对于类似活动没有审批和监管权,工商部门也没有把“夏令营”“国内游学”等纳入企业经营范围类别,自然也就谈不上市场监管。正因为如此,所以市场上自然是鱼龙混杂,乱象频出,而为此埋单的,只有家长的钱包和孩子们的时间了。

2016年12月,教育部联合11部委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据2017年《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显示,由于市场需求不断释放,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短短两年时间,众多社会机构、企业纷纷介入该领域,正是瞄准了它的广阔前景。“从市场需求来看,博物馆游学的确迎合了部分学生的需要,况且有的家长在孩子教育上又舍得投资。因此,培训机构推出的‘博物馆游学\’项目,理应走‘正路\’,而不能只将其当作牟取暴利的工具。”从事研学旅行业近十年的陕西文创教育机构的负责人许新河说,实际上,很多培训机构之所以要组织“博物馆游学”,看中的就是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公立博物馆都是对孩子免费开放,免票入内的,但是他们向孩子父母收的钱却一点都不少,所以称得上是“一本万利”。

“这些活动要么有游无学,要么只学不游,有的甚至直接成为表演型、游乐型的项目,这是对研学旅行极大的误解。”许新河说,游学中“游”“学”是缺一不可的,但市场大多无视“学”这一部分。在许新河看来,对于“博物馆游学”乃至整个国内的游学市场,当务之急是尽快由相关部门出台管理标准、明确监管主体、制定监管举措,进而把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都纳入政府监管范畴,才能维护市场健康发展,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未来 将制定博物馆游学标准

针对近期曝光的部分社会机构、个人以“博物馆游学”之名开展粗放、只游不学、走马观花、名不副实的研学旅行活动,国家文物局建议,广大师生及家长选择研学旅行时,应甄选正规机构,保障自身权益。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博物馆游学是一种体系,需要专业性、系统性,它的核心是课程,是正常教学形式的一种创新,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针对性的主题、目标以及学生收获,就像教师平时备课一样。普通人自己花钱能去的景点,博物馆游学不宜涉及过多,要让学生在研学中接触到平时不容易见到的事物,这对他们的影响会更深远。这需要多方协作完成,并不是单一旅行社能够做到的。

记者了解到,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国家文物局会同教育部将95家博物馆及相关机构列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各地博物馆加强资源整合,推出一批研学旅行实践项目和精品课程,如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组织的“穿汉服·学汉礼”活动,西安半坡博物馆开展的“史前工场”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据悉,为了更好地践行“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国家文物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博物馆游学相关标准,丰富游学课程体系,不断提升游学质量。

本报记者赵争耀

新闻推荐

下水道堵塞 的哥徒手清理

本报讯(记者李佳实习生周妙璇)8月9日下午突降暴雨,一名的哥看到路边下水道口被堵塞后,却选择了冒雨下车,徒手清理树叶。这一情...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博物馆游学”乱象多)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