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继云
时间真快,仿佛给女儿中考报志愿就在昨天,却又真实地过去了半个多月。
西安学生的中考不亚于高考,什么学校什么班型都直接影响到孩子三年后高考的分数。填报志愿的讲座也去听了三四场,可临到真正报志愿的时间,我们夫妻俩最多的话就是“女儿自己怎么考虑的”。我们有建议、有分析,可最终落笔的是尊重。
不禁回想起女儿小学升初中,才满11岁的她执意去西安读书,我说出我的不舍,她却说:“妈妈,是鹰总是要飞。”从此,一个人踏上异地求学的路,住校生活她打理得妥妥帖帖。
又不禁想到今年暑假高考报志愿的事情。在填报志愿的关键时期,重庆一个妈妈因为孩子成绩优异想填报北大,而妈妈却不愿意孩子离家太远,想让她就近念书。双方大吵一架后,女儿一气之下躲到奶奶家,妈妈急得跳了嘉陵江。
这是一起特例,但绝不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个例。现实中,“我是为你好”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从孩子幼年期间的习惯爱好到学生时代的人际交往、课业安排,从高考志愿的选择到毕业后工作地点、行业的选择,从和谁恋爱、结婚到要不要二胎,多少父母用爱的名义给孩子戴上沉重的枷锁。甚至于当孩子的行为与自己的安排大相径庭时,会有父母用“你要敢怎样我就死在你面前”这样极端的方式来威胁子女。
重庆妈妈举动背后真实的心理是她对女儿的不放心,甚至是控制欲。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说过:“当母亲的态度是支配性、干涉性、专制性的,儿童易形成消极、反抗的个性。”也有心理学家说:“有这样的爸妈,孩子容易自毁。”如果按照父母的意愿,意味着长久的逼迫,我们能看到孩子的痛苦与不甘。习惯了“以爱的名义”给孩子安排一切的强势父母,通常会以“我的想法”代替“你的想法”,他们的干预和控制不仅让孩子痛苦,还容易让孩子成为挑战权威的人,容易在工作生活中与领导对着干,进入那种“你说什么不重要,只要是你说的,我就反对”的状态。
这样一种“以爱的名义”的干涉,分析其心理原因,一是因为我们身边很多父母缺乏“界限感”。潜意识中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没有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不信任孩子可以长大和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问题。让孩子变成一个没有思想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巨婴。二是对自恋的一种满足。对父母来说,施加于子女身上的极度控制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再延伸。更可怕的是,父母价值的实现往往是以抹杀子女自身价值的实现为代价。自己没有上过名牌大学就非得孩子来实现,自己不是公务员孩子必须是。三是情感的转移。家庭关系不和尤其是单亲家庭尤为明显。把对另一半的爱全部转移给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关心”孩子,压得孩子喘不过气。
我理解的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两点:一是维护健康亲密的夫妻关系;二是让自身努力成为你希望孩子成为的那种人,不是让孩子努力。作为父母,多给孩子空间,有些路必须自己走,有些事必须自己经历,有磨砺才能成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成全勃实习生李阳)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法院大胆改革创新审判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新期待,在审判实践中...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