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明 见习记者 刘居星 通讯员 王凌云
“今天是牛争鸣老师离开我们整整一百天的日子。”6月27日上午,西安理工大学青年教师李奇龙走进学校学科一号楼529室,看到搭在椅背上的那件熟悉的外套,他红了眼眶。
牛争鸣是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今年3月20日,牛争鸣在为本科生上完课后突发心脏病不幸离世。“牛争鸣同志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一直工作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的楷模。”“七一”前夕,西安理工大学党委在全校发出向牛争鸣学习的号召。
他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至最后一刻
在儿子牛健飞的记忆里,牛争鸣是个非常认真的人。从小到大,他无数次在深夜看见父亲靠在床头专注地写写画画或凝神思考。
在同事们的眼里,有着41年党龄的牛争鸣则是一心为党的教育事业无悔奉献的“孺子牛”。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几十年,可每次上课前,牛争鸣还是会花很长时间认真备课,对以前的教案反复琢磨修改,又把最新的内容加进去。
3月20日上午,牛争鸣像往常一样站着上完了两节课,并且写了满满两黑板板书。学生们都很喜欢这位总是面带笑容、认真负责的牛老师。但学生康乐发现,牛老师看上去很疲惫,额头上还渗出了汗珠。
“老牛是太累了,他一个寒假几乎没有休息,帮学生改了十几篇论文,还准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材料。”谈到爱人,妻子孙静强忍泪水。她回忆,当天上完课后走进家门的牛争鸣步履踉跄,她闻声赶来,看到丈夫已经躺到了客厅的沙发上。他说:“我很难受,让我休息一会儿。”然而就在说完话后短短的十几分钟,牛争鸣就因劳累过度引发心脏病而离开了人世。
“老牛对党的教育事业一腔赤诚,他是一名模范的教师,更是一名优秀的党员。”牛争鸣的同事张志昌说,作为党的教育工作者,牛争鸣始终坚守岗位,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让我们深受感动和教育。
“作为教师,讲台就是战场”
在朋友和同事的眼中,牛争鸣就像一头老黄牛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孜孜不倦地耕耘着。
“他一直坚持传统教学,上课写板书,两节课下来,非常耗费精力。”孙静说,“我曾经劝他用PPT讲课,但他说,这门课有很多的公式原理,需要一步一步推导,如果用PPT讲,自己是轻松了,学生可就听不懂了。”
上过牛争鸣课的学生都知道,这位头发花白的老师讲课非常认真。他从不迟到,从不请假,板书又多又整齐。
“作为教师,讲台就是战场。教学、科研就是战斗任务,也是党和人民对自己的考试,只有交出优秀的答卷才能获得党和人民的认同。”牛争鸣生前常常这样说。去年,孙静到外地出差,让丈夫在家照看年幼的小孙女,但因返回西安的火车晚点,她不能赶在牛争鸣上课前到家。她给丈夫打电话,希望他能把课调一下或者给学生说晚去一会儿。孙静清晰记得,电话里的牛争鸣当时就火冒三丈:“学生的课,一分钟都不能晚!”最后,牛争鸣找熟人帮忙照看孙女,自己坚持上课去了。
牛争鸣曾先后主讲《边界层理论》《城市水利学》《水力学》等课程,是西安理工大学《水力学》国家级精品课程、水力学国家级教学团队骨干成员,主持完成多项教学改革项目,参与编写教材3部。
“教书育人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教师的贡献就是要培育一片森林”
从1997年开始带研究生至今,牛争鸣共指导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9名。他曾说:“教书育人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教师的贡献就是要培育一片森林。”为此,他倾注了自己满腔的热忱和爱。
“刚上研究生,我们都很迷茫,而牛老师对我们的研究生生活有着清晰的规划。比如在第一年会让我们专心上文化课,到研二时会让我们到项目中去学习、锻炼,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而到了研三,则会让我们尽早抽身准备论文。”2013级研究生侯艳萍说。
牛争鸣曾说:“每一个学生都是情感丰富并具有认知差异的个体,教师要尽力从学生个性出发,正确引导他们发展。”
来自甘肃农村的李奇龙2008年考取牛争鸣的研究生时,还是个一说话就脸红的腼腆男孩,“研究生二年级时,牛老师就有意锻炼我,让我负责一项课题,课题的筹划、组织、中期汇报工作,都交给我来做。”李奇龙说,“牛老师的信任、支持和教导,使我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成长。”
2007级研究生南军虎读大学时父亲离世,家庭经济困难,硕士毕业后就选择了工作,在高校当老师。“牛老师建议我,为了将来发展,应继续深造,并提出帮我解决学费。”回忆起这些,南军虎对恩师感恩不已,“牛老师于我不仅是老师,更像是亲人。”
“他常出现在我心中,培育着我成长,鞭策着我前进,鼓励着我向上。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2016级研究生邓淯宸曾为恩师写下这样一段话。
新闻推荐
图为赵鹏(左)与同事探讨漫画创作。(记者杨力摄)“发现正能量网红聆听西安好声音”系列报道之十三17岁出版了第...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