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梦回长安——百万校友回归”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专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助力大西安共赢新时代

来源:西安日报 2018-06-24 05:01   https://www.yybnet.net/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东大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规划设计的黄帝陵一期工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局部)2017年7月8日,西安市政府与西安建大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莘莘学子放飞毕业心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子包揽第25届UI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前两名

盛夏六月,骄阳似火,岁月流金,青春放歌。

2018年,古城西安,火了!“西安年·最中国”、人才引进落户新政与歌曲“西安人的歌”蹿红抖音等,让西安“秒变”为“网红城市”。“来西安打卡”“到西安创业”成为众多青年才俊向往西安的新共识。

历史与时代的现实存在,永远生动于史料的记载。上一次对西安的集体选择,发生于1950年代。大学,是其中最为生动和鲜亮的底色。

1955年,国务院《1955年—1957年高等工业学校院系、专业调整和新建、迁建的方案》的发布,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三次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的序幕。上百家高等学府、科研院所齐聚西安,使一度孤寂的西安城南,多了几缕文化教育的墨香。

时隔一甲子有余,概要地梳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历史,不难发现,立足行业、面向西部、谋求发展、振兴教育,就是这所大学支援大西北、向科学进军一以贯之的初心。

1956年,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四所高校的建筑、土木系(科)整建制迁至西安南郊,合并成立西安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时名)。数千名师生从白山黑水间启程,从齐鲁大地、江南水乡出发,以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以自身的胆略学识、使命担当,与西安的晨钟暮鼓相伴相守,把一生中最为美好的年华献给了祖国西部,从而书写了西安建大与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缘分。

为建筑规划设计与大遗址保护注入智慧

一座城市的建筑,被誉为“城市之魂”,既蕴含城市发展之魂,也彰显城市风向之魂。西安的建筑,承载着西安城市文化的精髓,用独特的语言展现着自身鲜明的风格、品位和文化内涵。

从历史角度去看,西安建大的四所母体院校积淀着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市政类学科精华。就地理空间而言,西安建大身处诸多的古代建筑臻品之中,北依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城墙,南临盛唐最杰出的佛塔建筑,脚下则是中国“大学”之源脉。因此,“建筑”成为这所大学助力西安城市发展的首要因素,也就自然而然了。

“作为土木建筑类‘老八校\’之一,西安建大汇聚了建筑艺术领域的精华,大家满腔热情、齐心协力地投入到建校工作中,从此爱上了一城文化半城仙的西安城。”西安建大校长刘晓君教授说,六十多年来,西安建大培养出的毕业生,在一大批城市规划、人文景观、大型建筑项目等城市建设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自身的满腹才华,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建筑作品展示出来,与古城西安融为了一体。

并校以来,西安建大依托在建筑设计、城乡规划、新型结构体系、节能环保等领域的科研实力,投身陕西尤其是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建设浪潮,先后完成了西安市报话大楼、开元商城、万达广场等建筑设计以及西安市高新区规划等一系列重大城乡规划与建设任务。

在校园建设中,西安建大尤为注重契合西安的历史文脉。学校雁塔校区的西大门、草堂校区的东大门建设方案均以“城门形象”作为学校入口的设计切入点,侧重体现历史的厚重感。四个拱形门洞整齐排列,不分主次,重在尊重、体现学校办学源脉四流合一的并校史,门楣上雕刻着母体院校的典型建筑浮雕,以此提示师生铭记历史,尊重传统。

另一方面,西安古建筑的大量遗存,让西安建大的历代学人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历史对话,与先贤交流,并以建筑师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在发展演变中,建筑所担负的使命。

1958年,建大学人从西安古建筑着手,完成了大雁塔等古建筑的调查测量工作,前往外地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最终完成了长达240万字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著作,引起了建筑学界的热烈反响。此外,建大学人还从地下水的角度,首先发现了大雁塔倾斜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纠偏方案。

西安乃至陕西的大遗址尤为集中,这些文化遗存既要得以妥善保护,也要向社会公众开放展示。西安建大先后完成了大明宫遗址公园、汉长安城未央遗址公园、汉阳陵遗址公园、明德门遗址等规划设计,完成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汉阳陵帝陵外藏坑遗址博物馆、大唐西市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遗址博物馆的设计工作。其中,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工程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重大经典建设工程”奖。在汉阳陵帝陵外藏坑遗址博物馆等设计中,建大学人使用玻璃隔断,创造性地将遗址保护、遗址展示分隔为两个湿度、温度不同又不影响文物出土过程展示的独立空间。

与此同时,建大学人把历史文脉巧妙地融入西安建筑之中。“西安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创造性地传承西安的历史文脉,我校有着这个责任。”西安建大党委书记苏三庆说,文脉理念早已融入建大师生的血液里。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1990年5月,西安建大的专家学者接到了整修黄帝陵的规划任务,举全校之力,历时三年有余,完成了《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大纲》的编制工作,成为黄帝陵整修和保护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为减少城市建设对文物古迹的影响,保护珍贵的历史遗存,西安建大开展了相应的技术攻关和科学实验,先后进行了地铁下穿钟楼、地铁振动对城墙的影响等项目的研究,提出了有效的施工方案和文物建筑保护方案。

在城市景观设计领域,西安建大也相继完成了一大批城市景观、风景旅游区景点创作,先后承担完成了西安市地铁标识及导视系统以及一号线、二号线及延伸段、三号线人文景观墙的设计、制作与安装工程,使西安地铁很好地承载了西安的城市文化。

古长安城“大兴城”的设计规划,是隋代建筑规划大师、建筑工程专家宇文恺突出的历史贡献之一。2017年9月23日,隋宇文恺营造纪颂碑在西安建大落成,补绘完整的《长安图》也刻在碑上。西安建大此举意在呈现西安古城的规划发展脉络,传承古老文脉,鼓励学子不忘以人为本,在城市建设中带给市民更多的福祉。

师者如此,学子亦然。

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西安建大学子参与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建筑师协会(UIA)联合举办的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先后在9届竞赛中荣获21个奖项。这一国内外大学绝无仅有的成绩,让中国建筑界振奋,让国外建筑界惊奇。2010年,UIA授予西安建大“建筑教育特别贡献奖”。

1990年,西安建大的建筑学子在该项赛事中以西安市柏树林三学巷老住宅区为选题对象,提交了题为“老邻里区中的一座今日三合院住房”的设计方案,形成了个人、家庭、近邻三个居住层次和谐的完整系统,最终荣获最高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2014年,建大学子包揽了该项赛事的前两名。2017年,西安建大以获奖7项的成绩成为一届竞赛中获奖最多的高校,为我国建筑教育在国际上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多年来,在这项全球最高规格的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建大学子从未忘记身处的西安,历届参赛作品一直延续关注着西部贫困地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关键问题,在传承中国文化传统的前提下进行新的民居形式探索,提出新的建筑发展思路,使之更富有新时代的人文情怀。

在代表全球最高水平的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竞赛中,建大学子的表现同样抢眼。2014年,在第51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中,西安建大的艺术学子勇夺第一名。

勇攀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高峰

在科研成果转化与创新的道路上,西安建大的师资队伍里产生了以2名工程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为突出代表的学者群体,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7个。

建大学人长期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各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30余个,陕西省依托学校成立了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研究院、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不断强化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一大批特色鲜明、应用广泛、影响深远的标志性成果。

围绕西安市支柱行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西安建大先后发起和参与组建了陕西省“三废”综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环保产业联盟等十余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共建技术中心、产业示范基地等多种形式与多家企业组建产学研联合开发机构和实体,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在西安市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十二五\’以来,学校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横向科研项目4000余项,经费达11.2亿元,其中近三分之一来自于西安。”刘晓君表示,西安建大近年来尤为侧重加强加快技术转移,力促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西安建大长期致力于西北缺水地区水环境污染控制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近年来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和十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在水污染控制与水质安全保障、水循环管理与水环境建设、污废水再生与资源回收、生态脆弱区水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面,西安建大取得的水源水库扬水曝气水质改善技术实现了从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制到工程应用的一系列创新,应用于西安黑河金盆水库、石砭峪水库等建设项目后,使水库中氨氮削减90%以上、藻类削减85%以上,为“八水绕长安”“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等水环境重大战略部署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决策参考。

在耐磨、耐热、耐腐材料领域,西安建大拥有耐磨材料研究所、耐磨材料与技术教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近年来先后获准相关专利80余项,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由此,学校成立了西安中星材料有限公司,产品在国内矿山、冶金、电力、煤炭等行业几十家大型企业中广泛应用,年产值过亿元。

在新型结构材料领域,西安建大研发的新型结构材料高延性混凝土,具有高韧性、高抗裂性和高耐损伤能力,其拉伸性能达到普通混凝土的50~200倍,累计获准40余项国家专利。2013年以来,该成果相继应用于长安、高陵、周至、蓝田等地“双高双普”工程200余栋中小学校舍的抗震加固项目,提高了建筑物的安全性能。2015年冬,该项成果应用于唐代韩休夫妇合葬墓壁画整体搬迁工程,成功地解决了国内首例唐墓壁画整体搬迁的难题。2016年,这项成果进一步应用于房屋加固、建筑结构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7年,该项技术成果获得了西安环大学创新产业带的立项支持、宣传推广和走入市场的“政产学研用”全程服务。

在技术转移领域,西安建大同样成果斐然。2017年,西安建大技术转移中心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新模式,力促企业技术进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入选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单位、陕西省高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试点单位。依托学校成立的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孵化组建了西安金藏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蓝晓盐湖分离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数家高新技术企业,从科研项目、人才团队、平台建设、转移转化等各方面搭建了完整的创新链条。

此外,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科技实力,西安建大提出了“环建大创意设计产业带”构想,筹备雁塔校区周边环建大地段的科技资源,打造西部最大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为特色的新型产业带……

创新大学教育与文化实践模式

中国的大学,承担着民族文化精神的延续和重塑。同时,作为文明和知识的探寻、创造与传播场所,大学坚持着对高远理想的追求,成为人类高雅文化的殿堂和精神良知的栖居之地。

并校以来,西安建大将办学源脉凝聚的现代文化思想、民族文化精髓和高等教育精神,历史性地传承了下来,逐步凝练形成了“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校风以及题为“高举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的校歌。

西安建大的文化自觉和精神坚守,鲜明地体现于大学教育模式创新、场馆文化传播与服务为标志的探索实践之中。

2003年,西安建大决定在长安八景之“草堂烟雾”的发生地草堂寺旁建设草堂校区。对草堂校区教育模式的选择,西安建大慎重而自信,其建设步伐不疾不徐。时至2012年,草堂校区首批学子正式入学。

这是因为,草堂校区表达着西安建大的另一层办学思想,这就是“现代书院”办学模式,即充分吸收传统书院式治学模式的精华,在现代高等教育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与素质教育的完美融合。

书院,注重自由讲学、研讨学术,对社会文化尤其是对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养成,产生了深刻影响,文人们将其视为求知问学的精神家园。“现代书院”办学模式,是西安建大将中国传统书院教育和新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进行有机结合的探索和实践。

在草堂校区的建设上,包括设计理念、功能表达、生态组织、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西安建大这一办学模式的鲜明特色。

在设计理念上,草堂校区吸收唐长安城“九宫格”式传统城市规划元素,以方格直线路网为校园规划骨架,在骨架内以院落的形式铺排建筑群落;在功能表达上,校区以草堂学府城为核心,连接南山、紫阁两座书院,通过院落、园林、通廊等介质,将教学综合区、书院区、公寓区、运动区、景观区等功能区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组合的建筑群体;在生态组织上,校区以疏密相谐的植被形成建筑群落间的联系,将中国传统院落、园林的风韵融为一体;在建筑风格上,以历史为表、现代为里,彰显秦汉建筑的文化风韵。

由此,草堂校区形成了一个形式上严谨与自由相协调、精神上方正与疏灵相统一的富含中国文化意蕴的现代化大学校园。

“现代书院”办学模式将人文关怀、因材施教、博雅通识等中西方教育理念精粹结合在一起,既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又重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既强调科学技术的规范统一,又注重学术的自由和文化的兼容并包。这种教育模式,为西安乃至中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和范本。

2017年,草堂校区的办学向国际化迈进。9月2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澳大学安德学院正式开学,开创了西北地区中外合作办学的先河。安德学院的开办,彰显出西安建大坚持国际化战略,加速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思路脉络。

与此同时,西安建大在多年的育人氛围营造中,形成了魅力独具的场馆文化特色。

“不学而能,不养而成”是一种文化氛围的营造。走进西安建大,人们多半会对这所大学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场馆留下深刻的印象,都会经受一次“文化博览”的洗礼,它们以其丰富的历史性、人文性、专业性和趣味性,润育着莘莘学子,也强烈地吸引着校外大众。每年五十余场的主题展览,宣扬着西安建大奋斗的历史、多元的文化以及建大人“精神以立、风骨传家;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也打开了一扇传承宣扬西安厚重久远的历史文化的窗口。

在近年的探索实践中,这些文化场馆不断突破原有的、单一的文化宣扬功能。近期,校史馆举办的“文承一脉——明清关中地区古籍文献展”、中国音乐史博物馆开办的“永远的鲁艺——纪念鲁艺成立80周年展览”、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举办的“引绳敷墨——丝绸之路陕西段建筑艺术展”等展览,将社会大众纳入大学之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18年4月下旬,西安建大加入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校史馆、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中国音乐史博物馆正式纳入全国一流高校博物馆行列。

相约新时代与大西安共赢

历史的演进正逢建设浪潮的波澜壮阔,西安在新时代再一次繁盛起来。

2018年1月,《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准,西安成为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以及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排名逐步上升、投资环境持续改善等因素,标志着西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双一流”重大战略决策与陕西推进“追赶超越”、实施“四个一流”高校建设的时代大潮,推动着包括西安建大在内的中国大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从2012年至2017年,西安建大在国家级科技奖统计结果中,名列全国第36位;2018年1月,省部共建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成立,为西安建大的科技创新积蓄能量。

面向未来,西安建大将“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具体细化为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三步走”,将逐步形成以工科为主体,管理、艺术为两翼,文学、理学为基础,哲学、法学、经济、教育为补充的学科战略格局。

2017年7月8日,西安市政府与西安建大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秉承“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务实高效、合法诚信”的原则,在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西安市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助推学校发展,西安建大将积极发挥学科优势,全面融入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大西安加快建设。

据了解,今年乃至一段时期,西安建大将通过有效利用西安市促进校友经济发展的政策“红利”,具体围绕智慧城市、海绵城市、乡村振兴等领域策划投资项目,竭力打造“校友——学校——地方”产业联合体,包括西安市基础建设、产业合作项目,学校“两镇一园”建设及周边开发项目、学校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项目等,实现在新时代与大西安的合作共赢。

“浩浩荡荡兮,南北东西;汉韵唐风兮,群贤毕至……”不时响彻西安建大校园的旋律,让人们感受到一股昂扬向上的朝气和力量。已为国家建设发展输送27万余名人才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将再一次出发,为了祖国为了人民而继续奋勇前行。通讯员高瑞龙李友海

新闻推荐

西安启动平安车厢行动

本报讯(记者赵丽莉)昨日,西安公交启动“增强安全意识严防‘三品\’上车打造平安车厢”行动,呼吁广大市民行动起来,禁止携带‘...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拉家常 送温暖2018-06-24 03:06
猜你喜欢:
评论:(“梦回长安——百万校友回归”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专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助力大西安共赢新时代)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