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村回迁安置社区——和平丽苑。本报记者刘强摄
位于和平村的高新一中沣东中学。本报记者刘强摄
本报记者 董渺
4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从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手印起,改革开放就在中国千千万万个村落势如破竹地展开。
在西安市,有一个叫和平村的城郊村。这里的村民冲破思想桎梏,走进发展的新时期,成为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
改革开放初期,村民饿肚子、花钱靠救济、土地撂荒等问题在和平村都存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白世峰毅然带领村民“走出去”打工,给城里人修路、通管道,为村集体赚到了第一笔钱,为村上发展集体经济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期,陕西民营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白世峰意识到,机遇来了!一些中小企业对西安高新区的“高门槛”望而却步,而和平村可以利用区位优势,建立工业园,筛选一批小而精、小而强的民营企业入驻,通过收取租金、提供服务等方式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方向已定,可是建园区需要的连片土地怎么解决?土地从来都是农民的“命根子”,要想将已经承包到户的土地从农民手中反包到村上进行统一经营,这可不是件容易事!挨家挨户地给村民做思想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次做不通做两次,一天做不通做两天,反包一家是一家,反包一块是一块。
1991年,得知青海省的一家企业想搬迁,白世峰带领村干部第一时间赶到青海,向企业承诺各种优惠条件,最终使其成为工业园引进的第一家企业。
“我们冬季睡在牛毛毡房里。白天的田野泥泞,只有在半夜里土地上冻时,我们才能进地,摸黑挨冻地架设电线杆。为了给企业争取贷款,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去跑信用社……”回忆起这段艰苦岁月,白世峰依然激动不已。
3个月后,厂房建成,企业顺利入驻、投产,第一年就给村上交了10万元租金。建园第一年,村民人均分到了300元,大家尝到了集体经济的甜头。
凭借诚信和优质的服务,和平工业园吸引了大量中小企业争相入驻。截至2012年,工业园入驻企业已有150多家,年产值累计超过17亿元,上缴国家税金7600多万元。给村民的年土地收入分配也上涨了十几倍,人均达到5000元。
当集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新的矛盾随之出现,如村民分红时产权不清晰,农村传统体制无法有效对接市场以及难以吸纳社会优秀人才等。这些成为制约集体经济发展新的瓶颈。
深层次的需求催生更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
2008年,去发达省份考察学习回来的白世峰决定在村上进行集体经济股份化改制,注册成立西安和平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将8000多万元经营性净资产的50%股份预留给集体,另外50%股份分给1347名村民。
这比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村“三变”改革整整提前了10年。然而,带头吃螃蟹的人,总要承受一些冷眼和怀疑:之前年年分红挺好,突然改股份制,是不是村干部有啥私心?好在时间总能给出一个公正的答案。股份改制后,和平村依托新的经济组织,大胆推进自主城改,主动实施城市化,成为西安农村基层践行“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排头兵。截至2017年,和平村集体经济净资产累计达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
专家指出,国家号召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城镇化,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说到底就是要让广大农民都能参与发展、融入发展,都能充分享受发展的红利。如今的和平村村民,每户都分到300平方米以上、配建中央空调的高品质楼房。西安地铁5号线在小区门口设有和平站。大型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吾悦广场与小区隔街相望。西安高新一中沣东中学、和平村小学、和平新时代幼儿园等优质教育资源,为村民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便利……村民们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城市化带来的红利。
和平村完成“三变”改革、自主城改、主动城市化,不仅大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让村民都能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城中村改造后群众如何依托集体经济,实现长期富裕的问题,实现了村庄可持续发展。
和平村的变革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一路前行的轨迹,也再次印证:农村的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艰难转型,每一次发展都是一次观念的重建,每一次探索都是一次生产力的解放,每一次有益的尝试都是一次为村民增加更多获得感的实践……
“少数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共同富,才算真正富!”白世峰说,和平村将继续壮大集体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还要让管理体系和服务团队辐射周边,整合、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
新闻推荐
6月20日,西安文理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应用学院的师生们正在开展大数据教学活动。本报通讯员杨渭清摄 本报记者郭...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