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力哈穆在用功学习本报记者李宗华摄
近日,一封外国留学生写给西安的“情书”,在不少人的朋友圈里被刷屏。
在这封“情书”里,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伊力哈穆对西安深情告白,“我叫你儒家时,我们是亲人;叫你唐诗时,你是我的恋人。我们已成为最好的朋友,红颜知己。”
昨天,三秦都市报记者与伊力哈穆面对面,倾听这封“情书”背后的故事。
西安求学爱上这座城
伊力哈穆与西安结缘是在2010年底。
当时,他刚从乌兹别克斯坦的国立世界语言大学国际新闻系毕业,申请来到西安外国语大学加强汉语学习。第一次相遇,伊力哈穆就喜欢上了这座历史与现代相互交融的城市。
在写给西安的情书里,他这样描述他们之间的初见。“多年前,我美丽的青春,你悄悄地走进了我的心里,让我体会到了你如朝阳般的活力。”
在西安待了10个月后,因为家里突然发生了一些事情,伊力哈穆不得不中止学业回国。此后的5年间,他一边在家乡从事着与汉语翻译相关的工作,一边努力自学提升自己的汉语水平。但在内心深处,他的中国梦一直萦绕在脑海中。
2016年3月,他又申请了来华留学。这一次,他幸运地被心仪的长安大学录取。说起为什么会对西安有这么特殊的感情,伊力哈穆称,西安文化底蕴深厚,更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在这样的环境中去研究儒家、道家思想,感受千年文明最合适不过。
伊力哈穆告诉记者,从小到大自己只写过两封情书,一封是给多年前的初恋女友,另外一封就是给了西安。如今他已经在西安度过了两年多的美好时光,这些时光足够给西安写一辈子的情书。
8年编译6本汉语书籍
这封情书火了后,不少人赞叹伊力哈穆对汉语的运用,但却不知他真正擅长的正是古汉语的翻译。从2010年至今,他已将《论语》《孟子》《中国名人名言名句》等6本书翻译成乌兹别克语出版。
“现在我们国家每一所教汉语的学校都有我编译的书。”伊力哈穆表示,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同为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来到中国求学后,他就有了把《论语》等这些中华文化的根源、精髓传递到自己国家,让更多同胞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念头。为了在此之前先帮大家打好基础,他还专门编写了一本《汉乌分类简明小词典》和一本《汉乌会话指南》。
翻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翻译古汉语对于一名外国人来说,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但凭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伊力哈穆坚持了下来。如今,他翻译的《道德经》即将出版,下一步还将翻译《孝经》。
至于为什么会对古汉语有这么大的热情,伊力哈穆告诉记者,自己第一次翻看《论语》时,就被它的韵律美和寓意美深深折服。“小时候,我爷爷总会跟我讲很多做人的道理,这些我在翻看《论语》时居然一一找到了印证。当时我就觉得,这些道理其实不少人都知道,只是我们都无法这么精准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经典应该传递给更多的人学习。”
伊力哈穆说,自己如今虽然在翻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远远不够,他知道,要想做一名好的翻译家,为中乌两国的文化交流架起一座桥梁,自己还需努力深造,不仅要继续钻研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还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母语水平。“因为作为一名翻译家,我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别人能不能对那些经典产生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读完研究生后,我还将继续留在西安读博士。”伊力哈穆表示。
本报记者张晴悦
新闻推荐
阳光讯(尤蓉蓉记者张允铎杨小娟文/图)6月11日,西安市未央区马旗寨小学组织全校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系列主题教育活...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