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识和创新让油藏更有底气,让管理焕发朝气。”近日,身着一身红色工服的中国石油榜样人物杨义兴,带领他的团队在长庆油田公司第十采油厂陇东华庆油田修井攻关现场,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41岁的杨义兴,22年前就与修井结下了不解之缘。凭着对修井工作的挚爱和多年练就的一手绝活,他带领团队战陇东、上内蒙古、进陕北、闯宁夏,先后参加过11个油田的开发建设,拥有31项国家专利技术,研制出12大类120多件特色工具,让一口口濒临报废的油井“起死回生”,为企业创效1.3亿元……
坚定信念 栉风沐雨一路前行
25年前,老父亲将他送进长庆油田驿马技校修井专业学习。3年后,杨义兴成为井下作业大队的一名修井工,整天在大山深处作业,风餐露宿。
修井工干的是重体力活,几百斤重的油管全靠人拉肩扛,身上穿的工服,被汗水浸湿,又被体温烘干。带去的馒头早已冻成了冰疙瘩。作业结束,杨义兴满身满头糊满了原油。
时间长了,杨义兴心里打起退堂鼓。此时,队上的一名老师傅看出杨义兴是棵好苗子,就劝他说:“咱们干修井不只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只有学好技术、练好本领,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老师傅的话点醒了杨义兴。
1997年,杨义兴第一次参加技术比武大赛,无功而返。他的心被刺疼了,倔强的他自费来到西安石油学院学习。而后,他又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提升技能,在各种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杨义兴来回奔波,跟着老师傅现场学本领、练技术,看业务书、画钻具图,日积月累写下40多万字读书笔记,画出几万张钻具结构图,记下了千余个技术数据和计算公式。
专业知识的助力,让杨义兴如虎添翼。在2000年举办的陕西省技术比武大赛中获得了第6名的好成绩。随后3年,他在油田举办的技术比武中连续夺魁。2004年11月,他获得了“集团公司技能专家”的殊荣。
匠心独具 破解世界级开发难题
“我创新的灵感来源于现场实践。”杨义兴说,他的“战场”始终在一线。
中国首例水平井——怀平6井打捞成功,是杨义兴职业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时隔6年,回忆起当时井下落物被打捞上来的场景,他依然两眼放光。
怀平6井处于地下约2000米深处,长度900多米。钻探完毕后,施工单位不慎将300米长的射孔枪、射孔弹碎片以及配套钻具掉落在该井水平段。眼看投资3100多万元的油井面临“死缓”的境地,厂领导决定,把这一任务交给杨义兴和他的团队。
把2000多米以下的碎片状落物,沿着先水平后垂直的方向打捞出来,此前这在国内并无先例,也没有配套工具。杨义兴和同事在现场吃住两个月,天天泡在泥水里,守在井架旁,经过多次试验,糅合了原有工具的特性,发明出底部带“弹性抓手”管状打捞工具,又利用液体可夹带小件落物回流的原理,成功打捞出井底落物,使这口濒临报废的中国首例水平井“起死回生”,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
这些年,杨义兴研发制作的“捞、磨、钻、铣、套”等特色打捞工具,多达12大类120余件。其中31件取得国家专利,58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大任担当 选择了石油就选择了奉献
杨义兴现在的身份依然是工人,而他带的徒弟却全是工程师。
2009年,杨义兴创新工作团队组建。2014年,长庆油田以杨义兴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创新工作室,每年拨给几十万元的科研经费,供他和团队研发新技术新工具。
“说实话,干了22年,内心还是很喜欢这份工作,也确实想培养和储备一批后备人才,为长庆油田年5000万吨稳产再出一份力。”在杨义兴的内心深处,有着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强化教、强化学、强化考”和“抓严教严考、抓兵头将尾、抓包片包效”,杨义兴认真总结教学方法,传授技艺,采用两个人一组相互配合“结对子、压担子”的方式,积极开展“名师带徒”帮促、技术技能创新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活动,围绕现场工作中疑难复杂问题,培养井下作业骨干。他所在的采油十厂近年来有近千人参与培训,形成的103项成果获得各类表彰,先后培养出省级技术能手2名、公司级技能专家6名、厂级技能标兵18名。
“我们从不干闭门造车的事。”杨义兴带着工作室的成员们,每年至少有7个月都待在修井现场。
围绕修井作业形成了8大技术系列,长庆油田其他采油单位都来学习、取经、借工具,杨义兴向来都是无条件支持。在华庆油田有60多支市场化井下作业队伍,作为专家热线,杨义兴的电话24小时畅通。集团公司和长庆油田举办培训班,杨义兴站上三尺讲台,倾囊相授。
杨义兴出名了。不少私企以年薪几百万元的优厚待遇,想挖走他。他却说:“是各级党组织培养了我,是长庆培养了我。我的根在长庆,22年了,我没离开过现场,没离开过修井岗位,以后也不会离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燕)中高考在即,西安市食品药监局发布提示,提醒考生和家长要注意饮食安全,考前切忌盲目改变食物种类,不要轻易...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