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如果用《道德经》的哲学理念去理解一个国家或城市的竞争力,那么最重要的不在于它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如何架构资源自由交流的中枢,从而汇聚全球性的资源。
对此,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先生曾写道:“陕西、西安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心舞台之一,周、秦、汉、唐这样几个声威远播、最具影响力的王朝均建都于此,从而留下了‘长安自古帝王州\’的赞誉诗句。以古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连接东方与西方文明,促进了两大文明的交流与交融,同时也把西安这片富饶的土地推向世界,使之在人类文明交往的史册上占有重要位置。”
由此可见,大气、包容是长安历史的基因。这座曾经“万国来朝”,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盛唐时外籍人口超10万的国际化大都市,被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留珠先生概括为“‘华\’‘夷\’如一 ,盛世之治;崇文好诗,文明中心。”而其中博大包容、开放进取的大唐气象,不仅是西安人的骄傲,更早已融入华夏文化的血液,成为我们中国文化潜意识的一部分。
诚然,回望历史,没有哪座城市能跳出盛衰轮回的模式,但在经历了漫长沉寂之后,西安这个千年古都,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重新认识自身定位,深挖并整合独有资源,重新整装出发,以改革鼎新之举吸引世人目光,以举重若轻的姿态重回世界舞台。
5月14日,来自武汉的汪淑芬博士,成为大西安今年引进的第40万名“新西安人”。此前,应届毕业生留西安工作奖励1000元;40余家重点单位组团进京引才,创一日落户8050人纪录;2017年共25.7万人落户西安——这一串串不断刷新的数字,都是对大西安不断升级户籍新政、人才新政、创新创业新政,打造机遇之城,以培育茂密“梧桐林”,形成强大“西引力”,引得孔雀“西北飞”的最好注解。从多年前的“孔雀东南飞”到如今的人才向西行,大西安正以大气包容的姿态,构筑起新一轮开放、建设的人才高地。
5月18日,西安2018年新登记市场主体突破15万户。今年以来西安的市场主体发展呈现出:市场主体数量高速增长、私营企业增长迅猛、个体工商户发展活跃、民营经济活力显著增强等四大显著特点。这是大西安坚持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和实施“三大新政”、“三大革命”效应叠加显现的阶段性成效,是市场投资信心持续增强、经济活力不断迸发的具体体现。
新登记市场主体超15万户和人口流入40万人交相辉映——2018年的开门红,是古城大气、包容的最佳诠释,也将为大西安发展提供新的强劲动力。
2017年12月底,中共西安市委第十三届四次全会召开,会议邀请了60位企业家代表列席,这在西安历史上是头一次。“作为一位民营企业家能够受邀参加这样重要的会议从来没有过,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民营企业家的尊重和重视。”西安世纪盛康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芳激动地说。
隋唐时,长安曾与370多个藩国通使往来,使得隋唐文明在东方文明之中大放异彩,而如今,大西安这块蕴藏奇迹的宝地,更是以包容的姿态聚海内精英,兼四方文化。
今年3月,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印度留学生Ali,用了20分钟时间,在碑林区政务大厅拿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营业执照,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司——西安特利马克科技有限公司;毕业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的比利时美女卡洛琳,因为喜欢西安深厚的文化,更看中了西安市人才引进政策将在未来3到5年吸引数百万年轻人落户定居,所带来的婚礼场景设计的巨大市场,选择了定居西安。
从印度咖喱到西安泡馍的味觉转换,从安特卫普到古城长安的8000公里,Ali、卡洛琳和同他们一样的“新西安人”,对这座城市满怀喜爱与憧憬。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在城市。”作为“一带一路”的起点城市,西安秉持丝绸之路精神中最显著的特征——大气包容,欢迎海内外新老朋友,共同在这片土地上挥毫泼墨,书写未来。西安也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包容的城市胸怀,创造更加宜游、宜居、宜业的环境,让大家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新闻推荐
这两年,西安的城市发展方式发生着巨大变革——从新口碑、新评价,到新机遇、新希望,这座城市追赶超越步伐不断提速提质,大...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