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亚平(左)与颁奖嘉宾合影组委会供图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为仰承文学先辈,继承华语文学优秀传统,同时在更高层次上营造尊师重教的文化生态,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光明日报》文艺部、《美文》杂志和汪曾祺学校等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汪曾祺散文奖“我的老师”征文大赛昨日在汪曾祺故里江苏高邮揭晓。余秋雨、阎纲等10位散文作家获奖,值得一提的是,本报文化部主任高亚平创作的散文《两位先生》也荣获本届汪曾祺散文奖。《西安晚报》打造学者型记者编辑,形成“《西安晚报》文化现象”,再度让业界感到惊叹。
余秋雨阎纲等十位作家获第二届汪曾祺散文奖
据悉,第二届汪曾祺散文奖“我的老师”征文大赛从2017年年初启动,为期半年,面向全球范围征集散文作品。经过包括李敬泽、贾平凹、汪朗、王干、彭程和穆涛等十余位作家、评论家在内的评审组认真细致的评选后,昨日揭晓了获奖作品。其中,汪曾祺散文奖由10人摘得,包括余秋雨的《幽幽长者》、阎纲的《亲人老师恩人》、孙郁的《为人师者》、艾平的《血液的源头是水——致我们敬爱的老师》、高亚平的《两位先生》、冯大中的《忆恩师笑如先生》、廖伏树的《大学授业恩师速写》、宁宗一的《朱一玄先生对我们的意义》以及来自澳门的穆欣欣的《我的老师汪曾祺》和旅美作家刘真的《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此外,还有10位国际作家摘获汪曾祺外国散文奖,16位学子摘获学生组奖项。
贾平凹作为评委,昨日参加了颁奖礼并致辞,贾平凹表示:“汪曾祺先生是中国文学大师,我有幸与他有过多次交集,我写散文和我主办《美文》杂志,都受到他的教诲和帮助。先生名重天下,他的笔下,是人间的烟火,是生命的智慧,又是那么幽默风趣,一字一句,却与众不同。汪曾祺三个字,响亮而光辉。这次征文大赛,4万多人参赛,产生了二十余位获奖者,还有外国作家,这的确值得高兴,值得祝贺。”著名作家余秋雨正在巡讲,无法前去领奖,但他委托助理前往领奖并致答谢词,他回顾了与汪曾祺先生二十多年前交往的往事,并表示:“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后,我们还有一段与散文有关的缘分。”他评价《美文》杂志是中国当代散文一个温暖的港湾,“在资讯海啸的年代,散文的小船,最愿意在这个港湾停泊。”
高亚平散文被赞不事雕琢
朴实真切富有乡土气息
第二届汪曾祺散文奖10位获得者中,还有本报资深记者高亚平,他的散文《两位先生》写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两位老师,淡淡的文字中却有一种深深的情怀。评委会评价:“高亚平的文字不事雕琢,朴实真切富有乡土气息,这与他长期以来关注故土风情、草木风貌密不可分。《两位先生》描写了两位各有特点的乡村民办教师,他们既学究,也生活,将文学理想和插秧种地无缝连接,脱去浮华表象,留下的是生活本质和生活本真。”高亚平致辞感谢:“能获得第二届汪曾祺散文奖,我非常激动,也非常高兴。因为,汪曾祺先生是我最喜欢、最敬重的作家之一。从汪先生的作品中,我认识了高邮,认识了昆明,认识了坝上,认识了蒲黄榆……但认识最多最深的,还是高邮。高邮的过去现在,高邮的人事物事,高邮的景物风物,让我难忘。而先生对故土的一腔痴情,一片挚爱,也让我感动。但还不仅止于此,汪先生的作品还影响了我的写作,影响了我的人生。我从先生的作品中,学会了如何读书,如何观察,如何做文;学会了平和处世,温暖待人,艺术生活,做一个宽厚、善良的人。”
高亚平此次获奖,引发业内关注,“《西安晚报》文化现象”再度引发热议。有学者表示,《西安晚报》文化氛围浓,文化品位高,团结了一批名家大家,关注文学新人新作,更重要的是,《西安晚报》本身也涌现了一群有影响的作家、诗人、画家、书法家、摄影家和文化专家学者,如吴克敬、王西京、商子雍、赵发元、解维汉、郭兴文、庞进、刘小荣、高亚平等,报社为编采人员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弘扬文化的同时也塑造了自身。
近年来,本报联合《美文》杂志社、曲江新区管委会连续举办报人散文奖,联合陕西禧福祥集团连续举办青年散文大赛,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受到业界关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家,打造了古城文化名片。“一方面通过对文化传播平台的搭建,履行主流媒体的职责;另一方面由于对高雅文化的滋养、培育和弘扬,晚报培育了人才队伍、读者群和作者群,这些底蕴和资源使得它能更加从容地应对新型传播手段的挑战。”记者张静
新闻推荐
5月13日,第三届丝博会灞桥区投资环境推介暨签约仪式举行,会上共签约项目41个,总投资706亿元,其中合同金额258亿元,军民融合、生态科技、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经济成为亮眼主题。签约项目涉及军...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