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冯晓瑞
5月10日,在市委中心组学习报告会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教授作题为《从“一带一路”看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专题报告,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国家中心城市概念,社会变迁与大城市发展转型方向,并为大西安规划发展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份国家责任
谈到国家中心城市概念时,李晓江首先表示:“国家中心城市有一套非常成熟的理论研究体系,它既不是一顶‘帽子\’,也不是一个‘头衔\’,而是一份国家责任。其缘起是在2006年到2007年,建设部及中规院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这一版规划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5个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主要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以及唯一的西部直辖市重庆。”
在李晓江看来,提到国家中心城市时,也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中国幅员辽阔,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只靠一个政治中心北京,一个经济中心上海,是难以辐射全国发展的,所以应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城市,来承担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此外,中国的经济体系也应该是平衡的若干个体系,而不是一个单一的体系。
就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李晓江引用《城市规划学刊》中提到的一个定义进行讲解,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的核心城市,是我国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推动国家文化交流的对外门户,已经成为或将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城市。
“2002年前后起,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国内就有很多的相关研究,其中不少提到了西安。”李晓江介绍,从研究中可以看到,整个西部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城市,且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整体网络,关系最密切的可能就是西安,因此很多研究都提到了西安作为国家这一级中心城市的看法和认识。
强化与国内国外重要节点之间的直连直通
近年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是如何推进的?李晓江举例道,广州反应较早,全面布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出六大发展战略,包括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从粗放到集约,强化组团发展,许多做法值得借鉴。武汉则是率先编制2048远景发展战略,主要聚焦经济文化发展更有竞争力及更可持续发展两个问题。成都提出“十字方针”——三减两提升,建设公园城市,公园城市概念相较于花园城市,更注重“公”,更体现公共性、开放性。
就如何认识国家中心城市,李晓江说,从全球竞争视角来看,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竞争本质是城市尤其是核心城市的竞争,中国国家地位的提升要求更多城市参与乃至引领全球竞争,而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也进入了全球视野,西安在全球城市体系之中也有一席之地,而且有上升的趋势。
那国家中心城市又是以怎样的机制和联系在区域交往中发挥作用的?李晓江解释道:“我们国家的中心城市,首先在区域尺度上,一定是核心的,例如西安,是西北和华北这两个地区交界的核心,因此其不仅仅是陕西省的省会,放眼到国家尺度上,西安应该代表所在区域和北京、上海、广州等这些国家最重要的核心城市直接发生联系,同时还要代表区域,直接参与全球的交往。因此,在讲到我们所在区域和国际发生交往时,其实讲的是西安和纽约的交往,西安和伦敦的交往,区域与区域直接,实际是通过节点实现交往。”
李晓江继续说道,不仅如此,还有另外一个规律,那就是这些中心性的城市,往往和周边城市的交流强度还不如其和远端中心城市的交流强度,例如西安和上海及北京的交流,就要超过和太原、郑州的交流。
李晓江总结道,基于上述所述规律,像西安这样的中心城市,就要强化与国内国外重要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并从互联互通走向直连直通。这也是为什么在城市竞争的过程当中,大城市最看重的是国际航线,也就是与重要城市之间的直接联系。
利用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创造文化特质
报告过程中,李晓江还提出从“一带一路”倡议视角来认识国家中心城市。李晓江说, “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分别是合作共赢的经贸往来、资源能源的安全保障、文化交融的联系纽带以及和平崛起的命运共同体。由此会带来国内空间的调整,不再只是向沿海地区的开放,而是转向中西部,向传统腹地,和向未来国际经济联系的新方向的转变,包括向南亚、东南亚、北非、欧洲等,国家布局必然会经历一次重大的调整。
如何在这样的调整中,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李晓江建议,首先要增强竞争力与辐射力,促进产业升级,着力提升城市能级,优化城市产业机构,大力培植和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服务业为主的方向不断演进,增强城市总体竞争力,同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区域层面协同发展,重点疏解非核心功能、优化各类资源配置,提升整体效率。其次,培育创新能力,关注创新主体特征与需求,营造多类型创新空间,注重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强化自主创新,探索新经济创新发展,培育城市内生发展动力,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经济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发展活力。
李晓江说,要提升国际化水平,尊重不同群体,营造多样的国际空间、国际场所,关注目标人群的需求,通过保持差异性、创造相似性,提供差异化、多样性的供给。此外,强化门户、枢纽地位,培育洲际、国际、国家、区域门户枢纽,推进航空、航运的国际化综合水平,提高国际客流比例,持续改进航空网络的国际通达性,积极发展基地航空、廉价航空、货运航空和货物运输专项综合配送、航运服务和航运金融、保险。
李晓江也特别提到,西安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知名度也非常高,由此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中更应该创造文化特质,“每一次来西安都会感觉西安的文明程度在提高,西安的管理水平、绿化水平也在提高,种种现象里最核心的就是文化。”李晓江说,在打造文化特质中,可保护历史文化自然遗产,传承传统,打造特色风貌,建设人性化尺度的城市空间;营造开放、包容的城市社会氛围,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供给;建设便利、舒适的社会、生活圈,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交流场所。
围绕“人”来做文章建设伟大又“可爱”的城市
接下来的城市发展该如何规划?李晓江讲解道,现阶段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迁,此前的发展逻辑为,低价要素供给—招商引资—企业入驻—吸引就业与人才,如今转向,城市生活质量与服务水平—吸引人才—企业入驻—经济发展。受流动人口素质变化、就业人口结构变化、农村人口收入变化、就地就近城镇化趋势增强等因素影响,人口流动率明显减少,过去城市人口增长的现象如今已经不存在了。
在李晓江看来,中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不同的阶段,前半场追求的是功能分区、城市的开发效率、结构的完整性等,而下半场则要追求满足人的生活服务的需求、生活品质的需求、人际交往的需求、人的空间尺度等各方面。西安要留下人才创业,这个过程中,城市品质、城市服务也是最重要的。“可以看到,西安在这方面已经下了很大的功夫,包括烟头不落地,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我自己随身携带的烟灰盒就是西安的产品,如何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就是要从这样的小事做起。”
结合自己在雄安新区的规划工作,李晓江介绍,在雄安新区的规划理念创新方面也有很多城市发展值得借鉴的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城市发展要围绕“人”去做文章,重庆在地铁建设过程中发现,城市地铁线路虽然已经很多,但客流却不大,那是否可以换一个思路,少建一段地铁,利用这些资金来多建一些扶梯,解决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从而吸引乘客乘坐地铁,还可打造扶梯最多的城市,这就是围绕“人”来做文章。
李晓江也希望,西安在发展建设规划过程中,要做好生态的文章,将水这一生态核心,利用得体恰当,同时,在发展遗址过程中也要做好保护工作,善待这些历史资源,最终形成吸引人的格局,让西安变为一个既伟大又“可爱”的城市。
新闻推荐
西安市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会 提高站位 狠抓防治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本报讯(记者闫珅)5月10日上午,西安市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健出席会议。他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清形势,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切实增强地质灾害防治使命...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