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小鱼儿
西安市教育局最近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在4月8日晚西安很火的“问政时刻”节目里,西安市教育局作为问政单位,接受市民质询。根据报道,这次问政实在“亮点”太多。
首先这是一次“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亮相。根据此前网络调查票选,西安市教育局以45%的得票率当选为市民最想问政的部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教育局出场的顺序排在了后面不说,原本预报3月8日的问政又延后了一个月,最终4月8日才亮相。而西安市教育局局长已经空缺超1年了,由教育局副局长带队接受“大考”。尽管已经超时准备,最终,在“人民的考卷”上,西安市教育局只拿到了21.89的最低分。
西安教育局的紧张可以想见。而梳理一下当地媒体的报道,也可以发现,西安的问题确实超过了各地教育的共性问题的范畴,有其很强的“地方特色”。比如,民办学校对优质师资和生源的强势“掐尖”已经让“民强公弱”积重难返,形成“空挂学籍”“超载校园”两个极端。在问政短片中,西安市回民中学初一年级原本200人的招生名额只建了66个学籍,最终实际到校上课的仅有24人;而西工大附中计划招生1200人,实际招生1600人。又比如“公参民”现象,即由于历史原因,西安市部分高中曾参与开办过一些民办初中,不少学校始终不按要求剥离。
中产在教育上投入的决心毋庸置疑。在不均衡的模式里,注定会有人咬牙也要让孩子够到优质资源。这种前赴后继让“民强公弱”进入不断强化的循环。西安优质名校招生“两条腿”走路,既有部分学生按照公立学校政策招收,也有学生按照民办学校政策、缴纳高额学费才能进入。前者催生了关系、后门等权力寻租,后者则催生了灰色的“教育中介”,“一个名校学位中介最高收20多万,还不保证办成”。
这一系列的怪现状都直指当地在教育这片领地上,权力和金钱插足太多。问政过后,《都市快报》融媒体发起投票,在从“0”到“10”的11档“是否满意”投票里,1分档(“出于礼貌,勉强给分”)占比21%,0分档(“神仙也难解西安教育谜题”)占比31%。数据背后,其实是对利益链难除的焦虑。尽管针对问政风暴,当地教育局也给出了一系列的整改举措,包括限制民办学校的招生比例,加大公办学校的投入等。虽然方向看起来正确,但要触动利益,推动改革,必须要拿出刮骨疗毒的狠气,否则,只会是一阵热闹的小修小补。
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成为有益补充没错,但公办教育如此之弱,无论如何实属不该。西安市民有理由期待“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如此来看,不免对一直空缺的西安市教育局局长抱有期待,只有破旧立新,才能破局前行。
新闻推荐
魏锋 作为农民的儿子,贾平凹在西安生活了46年。他从商洛老家进入西北大学学习,到参加工作,长期生活在西安。西安到处留有他的足迹,在他寻访、陶醉、感念、起笔的过程...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