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锋
作为农民的儿子,贾平凹在西安生活了46年。他从商洛老家进入西北大学学习,到参加工作,长期生活在西安。西安到处留有他的足迹,在他寻访、陶醉、感念、起笔的过程里,西安自始至终成就着他。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让贾平凹在全国有了名气。低调、谦和的他在争议声中,在文学这条路上,深入生活、潜心创作,作品数量惊人。他在文学的马拉松中奋力疾跑,勇敢、真诚地坚守着对文学的虔诚,张弛有度,稳步前行,著作等身,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一棵“常青树”,是中国作家的一面旗帜,始终如一地活跃在当代文坛。
春风送暖,贾平凹又一部42万字力作《山本》新鲜出炉,这也是他的第16部长篇小说,书名起初叫《秦岭志》,最终改名为《山本》。这部作品依旧把焦点放在了身边的秦岭,讲述的是陕西故事。《人民文学》杂志2018年第2期首先刊登了《〈山本〉后记》,《收获》杂志长篇专号(春卷)刊发全文,单行本分别由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平装、精装两个版本,《山本》无疑是一部值得期待的大作。
“人的一生实在是太短了,干不了几件事。当我选择了写作,就退化了别的生存功能,虽不敢懈怠,但自知器格简陋、才质单薄,无法达到我向往的境界,无法完成我追求的作品。别人或许是在建造大宅,我只是经营农家四合院。”我之前采访贾平凹时他说:“现在我60多岁了,生活节奏和我30岁、40岁是一样的,除逢年过节和外事活动外,每天早晨老婆把我送到书房,一直到晚上12点以后才回去……”贾平凹曾说,“有人说我怎么年纪大了却越来越能写,我想这是阅历所致。我不主张人们称我为‘文坛劳模\’,作家就是一个行当,本身就是弄这一行的,自己觉得还能写,就多写一些。”或许,在常人眼中,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被誉为“鬼才”“怪才”“奇才”的贾平凹已功成名就,是命运的宠儿。然而对于创作的艰辛与喜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贾平凹的无奈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
“我庆幸这座城在中国的西部,在苍茫的关中平原上,其实只有在中国西部的关中平原上才会有这样的城。我忍不住就唱起关于这个地方的一段民谣: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调一碗繎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贾平凹长期生活在西安,从这座城市深挖内核,创作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文学精品力作。自身的亲历和感受,淋漓尽致地融入他的文学作品中。在西安生活,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乡村和城市。从老家到西安打工的同学、发小刘高兴是他长篇小说《高兴》的主角原型,作品一方面讲述像刘高兴一样最朴实、最卑微的劳动者的命运,礼赞他们勤劳、正直、质朴的生活秉性,另一方面他揭示“刘高兴们”在繁华物质化的城市边缘、在城市辅道彷徨生存的困惑。贾平凹不仅仅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从《浮躁》《废都》,到《秦腔》《带灯》《老生》《极花》以及到《山本》,在纠结矛盾中,他因对现实的热望、担当、使命感和责任感,而高度关注农村社会,关注民生,并将这些触动化作一部部长篇小说。
《山本》花费了贾平凹3年时间,2015年开始构思,2016年底初稿完成,修改已是2017年。和某些作家比起来,贾平凹真正做到了潜心创作。“创作上我真的能静下心来,平时事情特别多,能不参加的活动尽量不参加,毕竟时间是有限的,尤其到50岁以后写长篇,一部长篇写三稿甚至四稿以上,这都不是从原稿上写的,都是从头开始写;写一部十万字的小说,超过三十万、四十万字都是我写出来的。年轻时写得快,改得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老是觉得这样不满意,那样不满意,写得相对来说还是慢了一些。”为了完成创作,背后的付出只有作家自己心里清楚。
“我每年都要去许多的乡镇或者农村,在一种说不清的牵挂中了解百姓生活,因为不同时期的关注,就会产生不同的兴奋点,也可以说为小说创作迸发出了灵感。”贾平凹能创作出如此丰富的长篇小说,是他对大时代下乡村生活与人们思想变迁中表露出来的问题深入洞察的结果,靠的是深入生活,坚持创作自己感兴趣的题材,无论长篇还是短篇、乡土小说还是市井小说,每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都十分艰辛。付出就会有所收获,特别是去年,是贾平凹收获最为丰硕的一年。他的作品在海外掀起了翻译热潮,葛浩文翻译的英文《废都》、陈安娜翻译的瑞典文《秦腔》、吉田富夫翻译的日语《老生》、安博兰翻译的法语《古炉》《带灯》和意大利语《高兴》、胡宗锋和美籍留学生罗宾·吉尔班克翻译的英文《土门》相继出版,德语《极花》、西班牙语《极花》和《秦腔》、阿拉伯语《废都》、瑞典语《怀念狼》等作品也正在翻译之中。
贾平凹说,作家肩负着社会的责任,作家的使命或者说文学志向就是关注这个社会,反映这个社会,在创作中,全神贯注地付出所有心血,用生命去写作……对于自己来说能力有限,既然生存在这个时代,就应该多写一些,把这个时代表达出来。他感觉自己身上扛着沉甸甸的责任,总是希望把作品写得好一点、能不能写好或者说写到哪里、能不能达到那种愿景是另外一回事,起码内心还是希望写出一些好的作品来。
贾平凹在文学殿堂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摄取属于自己的文学资源,用责任和生命在文学征途上为时代和社会立言,探求写作对于社会和时代的意义。
新闻推荐
邓景元市文明办供图开栏语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和许多社区里,活跃着很多志愿者,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播正能量。4月3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北京召开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推进...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