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百平
离开家乡几十年了,到现在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的村子,东西两村只隔着一条小河,但两村水质却有天壤之别。我所在的东村,家家院里的井水都甘甜可口,而西村却不然,只有一口公井,上百户人家的院里因地下水苦咸异常,所以不能打井用水。
我们所在的村子是鄠邑区韩旗寨村。这个村在当地并不算大,东西两村加在一起,也不过有二百多户人家,村虽不大却是有说道的古老村子之一。据传明初有韩姓人在此居住,故称“韩寄寨”。又有一说,是明代实行卫所制度,关中有28卫,曾有韩姓首领旗牌官驻扎于此建立军寨,而得名韩旗寨。令人备感奇怪的是,村名虽叫韩旗寨,但两村子现在没有一户人家姓韩。
发源于秦岭的蚰蜒河,流经几十里后从我们村穿村而过,将村子自然分成东西两个部分。我小学毕业后,同村里其他孩子一起到位于外村的中学上学,我每天都要跨过两村间的小河进入西村,经过西村再走几里路才能到达学校。学校没有住宿条件,我们上学的几年时间里,不管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每天都要从家里到学校往返几次。三年间,每当七八月份连阴雨不断,西村的土路上又是水又是泥,我们一步一滑。冬天下雪了,地上结冰更加难走。可西村的大人们还要挑着担子,去村里仅有的一口水井中排队挑水。见此情景,我当时就心生疑问,为什么仅隔一条小河,东村就可家家在自家院子里取水食用,而西村则不能呢?为什么当时西村那么大,却只有一个地方可以打井取水呢?地下水难道不是相通的吗?为此,我还曾问村里的一些颇有见识的大人们,可他们也无解。
中学毕业后我离开了家乡开始在外打拼,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此间每当想起家乡,心头的疑问就会泛起。时间很快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有一年雨季,村里的小河暴发洪水,地势较低的西村不幸被淹,不少人家的院里、屋里都进了水。当时西村的村民携家带口,不得不到东村或其他村子去投亲靠友。洪水退去后,政府决定将西村整体搬迁到距原址有一里多路的地势较高的公路边重建。乡亲们一户一户相继搬离,如今西村原址上已无一户人家了。住家户搬走了,关注水质问题的人更少了。
前不久有幸遇到村里几位年长的乡亲,对于我提出的疑问他们给出了这样的说法:一是西村的地势较低,附近村子的生活用水会一点点地向这里聚集,时间长了,污染了这里的地下水。二是传说若干年前,西村所在地仅有一大户人家居住,村里的井就是这户人家留下来的,村里其他人家都是后来逃难拖家带口在此落户的。这些人家,都租种这户大户人家的地养家糊口,无力自己打井或没有长期留下来的打算而不愿打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全村共用一口井的局面。这些推断和传说是否准确,希望能得到专家的关注。
新闻推荐
昨日,西安地铁六号线首个盾构区间顺利贯通。记者张宇明摄本报讯(记者高乐)3月17日上午,随着“始启一号”盾构机刀盘缓缓地破土而出,西安地铁六号线西部大道站—锦业二路站区间左线顺利贯通,这...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