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这个春天,你心里有“树”吗?一起欣赏古画与佳树

来源:鲁中晨刊 2018-03-16 23:20   https://www.yybnet.net/

近年来,随着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方式为祖国的绿化事业做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景也在逐渐回归。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雅士就向往绿水青山,他们去郊外踏青、在庭院种树,还不忘把看到的美树转化成艺术作品。

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劳动之余不妨欣赏一下古画中的树木,看看它们的枝丫上还承载了怎样的文化含义吧。

君子之树——— 松树元吴镇《双松图轴》

正所谓“有山必有松,无松不画山”,松树是中国画家笔下最常见的树木,元代画家吴镇的传世名作《双松图轴》就是一幅以松树为创作主体的画作。该幅画作左款题:“泰定五年春二月清明节,为雷所尊师。吴镇。”据此推算,这幅画应为吴镇49岁时的作品,是他传世画作中年款最早的一幅。

松树是司空见惯的树种,但在古人心目中,松树享有崇高的地位,并被奉为“百木之长”。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已开始欣赏松树的品格。在《论语》中,孔子曾赞松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树成长缓慢,破土之初,难免受雪压风欺,给人以才子不遇、英雄落难的联想,正如唐代诗人杜荀鹤《小松》诗云:“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松树长成后,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尤其是雪花纷飞之时,劲松身着白袍,临风傲立,象征着坚韧不拔、不改其志的大雅君子,正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云:“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青松屹立山巅,栉风沐雨,更显苍劲,所以古人常将松与风联系在一起。宋徽宗崇宁元年,黄庭坚与友人同游鄂城樊山,途经松间一阁,夜听松涛而成七言诗一首,题名为《松风阁》;此后又以行书作《松风阁诗帖》,该作为黄庭坚晚年珍贵墨迹,在其传世作品中最负盛名。松龄长久,经冬不凋,被古人视为仙物,用以祝寿,喻长生。明清时期,松时常与鹤为伍,松鹤合一寓意“高洁长寿”。在传统绘画领域,“松鹤延年”也是一个重要题材,其中以清代画家虚谷之作尤为著名。

仕子之树——— 槐树宋佚名《槐荫消夏图》

《槐荫消夏图》是一幅特别有趣的宋代绘画,该图为绢本设色。《槐荫消夏图》描绘了宋时文人闲适的日常生活。此图中槐树虽作为配角出现,但刻画细致入微,极富艺术表现力,在笔墨上,行笔飘逸柔美、气韵清新优雅。

槐树树形高大,但这并不是古人喜爱槐树的主要原因。俗话说:“门前有槐,升官发财。”虽然这是一种迷信说法,但古人为图吉利,不论是官宦门第,还是普通人家,庭院附近总少不了槐树。从栽植历史来看,早在先秦时槐树已为官方最早选定的绿化树种。据《周礼·秋官》“朝士”条,周王的廷院有“面三槐”之说,意思是“南边栽植3棵槐树”,这是为了方便太师、太傅、太保这“三公”上朝时找准自己的站位,即所谓“三公位焉”。先秦时的重槐之风影响深远,清陈淏子在《花镜》“槐条”中著述:“人多庭前植之,一取其荫,一取三槐吉兆,期许子孙三公之意。”

除宫廷外,衙门、学校、街巷也多栽植槐树。西汉时,人们称政府机构为“槐衙”,称仕子聚集的学市为“槐市”,就是因为那里遍植槐树。直到唐代,“槐市”仍是学市的旧称。据说,唐时应试举子落第了往往也不离开长安,他们通过夏课,恶补学业,并在槐花盛开的时节将新作投给相关主考官,以求荐拔。唐代文人李淖就在《秦中岁时记》中写道:“进士下第,当年七月复献新文,求拔解,曰‘槐花黄,举子忙\’。”

送别之树——— 柳树宋马远《山径春行图》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柳树是我国的原生树种,也是古代绘画中的常见元素,在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上,大大小小的柳树约有百余棵,只见堂前屋后,路旁水边,尽是曼妙柳姿。宋代画家马远的《山径春行图》是一幅绘柳的佳作。此图为绢本设色,画幅的右上角有题句“触袖野老多闲舞,避人幽鸟不成啼”,传为宋宁宗之妻杨皇后所书。

《山径春行图》描绘春天的江南,云淡风轻,一名儒雅的文士,带着携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径间。溪旁的柳树,抽出了细柔的新芽,引来了一对黄莺,在枝梢上鸣唱。文士站在溪旁望着它们,捻须微笑,陶然地沉醉在初春的生气里。

说到柳树的文化蕴意,您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折柳送别,据说这种风俗的形成,与时节和柳树本身均有关系。由于柳树生命力极强,插土即活,所以被作为古代行道树的主要树种,旧时路边河畔柳树随处可见。古人送别亲友,从路边生机盎然的柳树上折一枝柳条相送,就是希望远行人能像杨柳一样,很快适应新环境,随遇而安。

唐宋时期,清明节“插柳”“折柳”“戴柳圈”等习俗格外盛行。此外,柳枝也被宫廷和民间广泛用于驱邪消灾。据唐代文学家段成式在其小说《酉阳杂俎》中记述,“三月三日,(朝廷)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可免虿毒。”宋代文人吴自牧在其著作《梦粱录》“清明节”条也记述,汴梁“家家以柳插于门上,名曰‘明眼\’”。

制琴之树——— 梧桐清阙岚《梧桐白头图》

梧桐,又名“青桐”,旧有“引凤树”之美称。古代画作上也时常出现梧桐,《梧桐白头图》便是其中的代表。《梧桐白头图》为阙岚75岁时绘制,工写结合,笔墨清灵,有一种纤尘不染的秀洁韵味。画上部绘挺健梧桐,叶茂子实,一枝斜穿画面,绿叶飘动,一对白头鸟依偎枝上,亲密无间;下部绘神奇多彩灵石,石缝坡脚间花草杂生,笔墨细腻古朴,风格温润典雅。

常言道“家有梧桐树,不愁没凤凰”,所以中国人喜欢在庭院中栽植梧桐。明代农学家王象晋在其著作《群芳谱》中记载,梧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人家斋阁多种之”。古人往往将梧桐与竹子配合起来栽植,即所谓“前栽碧桐,后栽翠竹”。清代园艺学家陈淏子在其著作《花镜》中写道:“藤萝掩映,梧竹致清,宜深院孤亭,好鸟闲关。”若在梧桐树下养点菊花,到了秋天则别有景致,正如元朝词人侯善渊所作:“一叶梧桐窗外落,金菊出疏篱。”

梧桐木是古人制琴的好材料,先秦时已有用梧桐木制琴的记载,《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就有“椅桐梓漆,爰伐琴瑟”之说。汉时,人们用梧桐木制琴已很有经验,以生长在鲁南峄阳山的梧桐为佳,有“峄阳孤桐”之称。东汉学者应劭在其著作《风俗通义》中也记述,“梧桐生于峄阳山岩石之上,采东南孙枝以为琴,声清雅。”另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琴的别称“焦桐”即由此而来。

此外,古人认为梧桐还是“知岁时”的“灵树”,据陈淏子《花镜》“梧桐”条著述,“清明后桐始华,桐不华,岁必大寒。”(据《西安晚报》)

新闻推荐

西安工商双生分局开展“3·15”宣传活动 2018年将努力改善消费市场环境

阳光讯(记者徐龙文/图)3月15日上午,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管理分局、西安市消协双生分会联合中石油陕西西安销售分公司开展了宣传活动。今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宣传主...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这个春天,你心里有“树”吗?一起欣赏古画与佳树)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