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曌琼
进入新时代,大西安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振兴机遇,古都复兴的序幕已经拉开。加速推进大西安国际化,打造“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新高地,惊艳亮相的大西安将绽放于新时代大舞台。
“西安乐章”在全球化舞台上奏响
“我在西安留学7年多了,这些年我去过中国很多地方,但最喜欢的还是西安,西安开放、包容的现代气息特别感染我。现在西安发展很快,对留学生的优惠政策很多,我们也能找到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在陕西师范大学读书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苏和说。
现在,开放的西安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2017年,西安成功举办首届世界西商大会、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2017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圆桌会议等重大活动。新增国际客运航线14条,开通全国首趟北欧国际货运班列,“长安号”实现常态化运行,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奏响了“西安乐章”。
2018年,西安将持续发力“产”“城”“人”,推进西安走向国际化。
西安发展,产业为根。西安将围绕“3+1”万亿级大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分工国际化为目标,推动产业发展加快迈向“双高端”。在推进城市的国际化方面,实施加快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积极建设国际化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的国际化需要人的国际化。西安将着力构建国际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营造国际化的文明社会环境以及构建国际化市民教育体系,使市民整体文明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呈现出引领现代文明潮流、彰显国际文明水准的良好风范。
大西安发展好戏连连
现在,发展的西安越来越有“西引力”。
2017年3月起,西安实施了户籍、人才和创新创业“三大新政”。到去年底,西安新增落户人口24.4万人,人才净流入量居全国大城市前列。人才,正在成为大西安发展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大舞台让发展更从容,西咸新区划归西安代管,使西安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拥有了大西安的格局和体量。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两个“国字号”试验示范区、自贸区西安核心区建设等一大批国家战略正在大西安叠加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进一步标定了大西安建设的战略定位、发展定位和国家定位。
好剧本让发展更精彩。党的十九大为西安指明了前进方向,绘就了美好蓝图。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刚刚闭幕的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西安发展作了科学安排部署。西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西安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明确了“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目标、大西安“三步走”战略,作出了加快推进大西安国际化进程的决定。
大西安追赶超越没有“旁观者”,全市1200万市民群众是真正的“主角”。同样,西安这场发展大戏的“主角”不仅有人,还有大项目和企业,三星二期、吉利、京东、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块头”项目落户西安,法士特、乐叶光伏等一批本土企业迅速成长,它们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民族留住“精神乡愁”
西安发展,文化铸魂。西安是一座自带传统文化基因的城市,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和中华文明的发端。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担当,建设世界文化之都,守护中华文明根脉,留住民族“精神乡愁”,既是大西安的历史使命,更是新时代的责任担当。
西安的文化地标数量众多,兵马俑、明城墙、未央宫、大雁塔等,这些蔚为壮观的“西安符号”,每一处都深深镌刻着古都西安的历史文化印记,每一处都是全人类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用“西安符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根脉。
讲好新时代故事需要形成新时代“西安语言”,让传统文化新起来、活起来、热起来,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风采贡献西安力量。中法文化论坛、中德历史文化名城对话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和电影节等一系列国际交流活动为传播“西安好声音”、讲述“古城新故事”搭建了良好平台。
望长安,忆乡愁。西安着力打造丝路文化新高地,积极创建“一带一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行先试区,全力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标识地,让城市更富魅力,让发展更有后劲,让民族“精神乡愁”永续传承。
新闻推荐
“在这里创业离梦想更近” ——“80后”湖南女孩王子怡在西安创业记
王子怡受访者供图“学历有用,但经历比学历更重要。”读完高一,就去打工的“80后”女生王子怡不怕失败、专注投入的经历,助力她闯出一片天。如今,她已经是一家建材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的老板。...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