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美国青年都把周游世界、写一本畅销书、当一个作家当作时尚。起初,海伦也想随大流去欧洲。但是,描述一个中国农民家庭兴衰的小说《大地》,引起了她对中国的浓厚兴趣。同时,海伦搜集阅读了美国记者斯诺关于中国的许多报道,其中描述的那些充满“东方魅力”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令她着迷神往;斯诺记述中国人民遭受天灾人祸的悲惨境况,使她震惊难过。
1931年夏天,24岁的海伦应聘担任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见习秘书,同年8月1日抵达上海。当天,她就迫不及待地会见了在《密勒氏评论报》担任编辑和旅游记者的埃德加·斯诺。两人一见如故。当她拿出自己剪辑的一大本斯诺的报道文章时,斯诺感动得热泪盈眶。此后,海伦和斯诺的交往日益密切。1932年,海伦和斯诺结婚。他们于1933年初春北上北平安家,一直住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才离去。
1936年6月至10月,埃德加·斯诺秘密访问陕北,海伦则留在北平,承担了埃德加·斯诺作为伦敦《每日先驱报》特约记者的全部工作。埃德加访问成功归来,海伦投入全部精力帮助他整理、打印大量的采访笔记材料。埃德加写作《西行漫记》,每写出一章,就交给她看,她都提出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
埃德加在陕北秘密访问时,曾捎信给海伦,希望她能前来一起采访。海伦立即奔赴西安。在10月3日,海伦抓住机会采访了张学良,了解到他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团结一致抗日的意向。海伦写出《宁可要红军,不要日本人,中国将军要团结》的报道,发表在伦敦《每日先驱报》、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和《华北明星报》上。10月5日,在返回北平的火车上,海伦邂逅东北军团长万毅,采访了他。万毅更加直言不讳地向海伦表达了反对内战、团结抗日的意愿。海伦以《东北军想打回老家去!》为题写出报道,发表在《中国呼声》杂志。这两篇文章的发表,最早向国内外公众透露出要求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的呼声。
1937年4月,海伦再次奔赴陕北。她在西安住进西京招待所,受到西安事变后重新控制了西安的国民党军警的严密监视,一时难以脱身。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海伦乔装打扮,把随身的行李扔在招待所,把照相机、钢笔、记事本和埃德加·斯诺交给她带给毛泽东的一大包在北平洗印的珍贵照片,藏在大衣里面,爬出窗户,闯过警察把守的大门。在一位美国同胞开来的小汽车的接应下,逃出西安,奔赴延安。
到达延安的当天,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到海伦下榻处看望她。当毛泽东向海伦自我介绍时,海伦说:“我早就从照片上认识您了。”
朱德对海伦的勇敢行动表示称赞。海伦自豪地说:“我是沿着我丈夫的脚印来看看中国革命的,不冒险怎么行。”她对毛泽东说:“您的生平事迹堪称经典,它将影响每一位读者。所以我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亲自来访问您。”
在延安,海伦除了多次采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外,恰逢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会议召开,各地区党的领导人和各路红军将领云集宝塔山下,使她得以采访了1936年埃德加在保安时未能见到的贺龙、徐向前、罗炳辉、王震等许多红军将领和其他领导干部。
海伦写到,在和这些人物晤谈,并相处了四个月后,她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品质,获得了许多明确的、深刻的印象。这些人的历史是动人的,不仅因为他们叙述了中国革命内在的故事,而且是第一流的社会文献,为中国一般的生活与历史的复杂性,提供了一种极有价值的透视。她认为:“在这飞速地黑暗起来的世界里,中国有这样的领袖和追随他们的民众,其勇敢的斗争,对人类的将来,真是一线极光明的希望。”
海伦在延安生活了四个月,她称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新的思想、新的人物,正在开辟着新天地”。并称,“我是一个寻求事实、寻求真理的历史朝觐者。此行是我一生的转折点”。
延安之行后,海伦写出了《红色中国内情》(中译本《续西行漫记》),以尼姆·威尔斯的笔名于1939年由美国多兰姆书店出版,1979年美国与新中国建交时,在美国再版。当时的美国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此书作序言:“海伦·斯诺的《续西行漫记》是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姊妹篇。它像《漫记》一样,是中国革命史诗中重要的名著之一……这两本书本身就是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证据。”
海伦于1997年1月11日逝世,享年89岁。她生前不止一次地对中国朋友说:“我们都是终生为中美人民友好事业奋斗的,愿我们把这个火炬永远高举。” (武际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庞乐)1月20日,西安市南昌县商会成立庆典暨陕西省江西商会迎春晚会在西安举行。大会举行了西安市南昌县商会揭牌仪式,并宣布西安市南昌县商会正式成立。陕西省贸促会副会长、西安...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